10月18日,鄭麗文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她之所以獲得過半選票,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其對涉及兩岸關系民意的精準把握是最關鍵方面。這種民心民意的變化,是祖國大陸實力增長和對臺政策正確的結果,同時也離不開島內反“獨”力量發(fā)揮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鄭麗文的賀信中所言,多年來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合作,致力維護臺海和平穩(wěn)定,增進兩岸同胞親情福祉,成效積極。鄭麗文也在復電中表示認同。
近年,各界對島內主流民意的看法逐漸出現分歧。有人聲稱,“臺灣主體意識”甚至“臺獨意識”已經成為島內主流民意。其基本邏輯是主張“臺獨”、瘋狂炒作“反中抗中”的蔡英文和賴清德接連當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島內一些民調結果也顯示主張自己是“臺灣人”而非“中國人”的占多數。
2020年和2024年兩次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的失利,也讓部分國民黨人對傳統的大陸政策產生懷疑,主張盡量少碰兩岸關系議題,與大陸要保持距離,少講甚至不講“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等。過去幾年,國共兩黨雖然仍保持溝通渠道,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連勝文等人多次來大陸交流,但中國國民黨原黨主席連戰(zhàn)先生訪陸后建立的“國共論壇”等品牌性活動已經停止舉辦。
實際上,“求和平求發(fā)展”一直是島內主流民意。2024年初的選舉中,賴清德的得票率遠低于蔡英文;今年,民進黨發(fā)動針對國民黨民代的“大罷免”遭遇被零封的“大失敗”;此次鄭麗文高呼“我是中國人”,仍然獲得過半黨員選票。以上幾個重要跡象都說明,承認“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以及在兩岸之間尋求和平與發(fā)展,才是臺灣島內主流民意。這種聲音之所以在島內沒有成為“主流”甚至呈現不出來,是民進黨當局透過媒體管控、司法打壓等方式壓制的結果,實際上存在沉默的大多數。此前蔡英文當局強行關停了臺灣的中天新聞臺,賴清德當局遣返支持兩岸統一的陸配“亞亞”等人,都對島內的媒體平臺和普通民眾造成了極大的寒蟬效應。
即使是蔡英文宣揚的“天然獨”,也開始反思民進黨“反中抗中”操作的虛偽性與危害性。每四年一次的地區(qū)領導人選舉,“首投族”往往是百萬有余,對于僅有約1900萬資格選民的選舉而言,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看,民眾黨的青年支持者并沒有因為民眾黨與主張“臺獨”的民進黨鬧翻而出走,更沒有因為其兩岸政策向國民黨靠攏而離開。相反,由于疫情后兩岸民間交流的逐步恢復,以及部分島內網紅來大陸直播交流,使島內民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對大陸的看法越來越客觀,對民進黨當局抹黑大陸越來越反感。臺灣《聯合報》9月的民調顯示,臺灣民眾對其兩岸政策的不滿意度已經超過60%,比去年增長20%以上。
鄭麗文正是敏銳捕捉到島內民意的這一微妙且重大的變化,在參選期間不斷高呼“我是中國人”,強調將在“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上,強化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促進臺海和平穩(wěn)定,開創(chuàng)兩岸和平的百年基業(yè),為兩岸民眾謀取最大福祉,助力民族復興開辟宏偉前程。
同時,鄭麗文在競選中還承諾恢復“國統綱領”,推動“兩岸農業(yè)合作示范區(qū)”“文創(chuàng)產業(yè)聯盟”等具體事項。按照以往部分國民黨人士的邏輯,堅持這種兩岸政策主張是不可能當選國民黨主席的。但是,現在鄭麗文以超過五成的得票率當選,足見國民黨基層以及島內涉兩岸關系的民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展望未來,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也應該進一步抓住島內民意出現的重大變化,在兩岸關系上堅持國共兩黨的共同政治基礎,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深化交流合作,促進共同發(fā)展,推進國家統一,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守護兩岸同胞根本利益,攜手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作者是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政治經濟室主任、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