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機關近日披露了一起美國國家安全局對我國家授時中心發起持續兩年多的網絡攻擊案件。國家授時中心是國家標準時間測量和提供高精度時間基準的核心基礎設施,連續遭到體系化高強度網絡攻擊,不僅暴露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防護依然存在薄弱環節,也折射出我國網絡空間面臨深度隱蔽多元滲透的安全挑戰。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網絡攻防邊界認知,高度警惕從終端設備到工業控制的全場景網絡安全問題。
“授時戰”本質是對“時間主權”的爭奪,說明當前主要國家之間戰略博弈態勢更趨復雜激烈。對時間的精準測量發布,是國家主權能力的體現?!氨本r間”作為中國國家標準時間,需求來源最先始于新中國成立后大地聯網測繪,這是掌握中國主權邊界范圍的基礎工作,后來更是在“兩彈一星”工程中凸顯戰略作用。
今天,“北京時間”不僅事關國防尖端科技發展,也深度關聯電力交通、通信導航、股市交易、航空航天等核心領域,屬于中國國家戰略資源?!氨本r間”授時體系一旦遭受網攻破壞,將影響中國國家標準時間的安全穩定運行,引發網絡通信故障、金融系統紊亂、電力供應中斷、交通運輸癱瘓、空天發射失敗等嚴重后果,甚至可能導致國際時間陷入混亂。
當今世界,只有中美兩個國家擁有產生國家標準時間的所有核心設備研發能力。中國國家授時中心是承載“北京時間”產生、保持和發播使命的國家戰略樞紐。對國家授時系統展開網絡攻擊,無非就是想通過破壞我們的授時準確性和穩定性,來否定中國對“北京時間”這一國家標準時間的主權能力。
“授時戰”是數字時代技術演進與戰略需求交織的產物,凸顯發展自主創新與安全自主可控的戰略意義。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在應用西方主導的聯測數據后停止了世界時自主測量,結果在后來的幾次航天發射和軍事活動中,都“巧遇”國外數據無法下載的情況。而現在中國國家授時中心已建成我國自主的世界時測量與服務系統,實現了“北京時間”產生的科技自立自強。
從披露的相關案件情況看,這次對“北京時間”的網絡攻擊有兩個階段,首先是通過境外品牌手機漏洞,對工作人員存儲其中的敏感信息實施竊密,并利用竊得的登錄憑證,入侵到內部業務工作網絡;接下來則是用多種網絡攻擊武器,對我專網信息系統實施高強度的滲透和攻擊,過程手法無外乎是利用技術漏洞隱匿滲透的常見網絡攻擊那一套,但其中體現的攻擊思路卻令人警覺。
此次對我國家授時中心的網絡攻擊,對手從手機端著手,然后長期蟄伏,找準時機滲透進入,最終不惜動用國家級網絡間諜武器,顯示出對手已然采用“終端-內網-核心系統”的三級滲透路徑,將個人移動設備、辦公自動化系統與工業控制系統納入同一攻擊鏈條,說明當前網絡攻擊手段已形成模塊化組合,具備全鏈路多元滲透特征。
而隨著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國的關鍵基礎設施也展示出高度互聯特性,使得網絡作戰攻擊面從傳統計算機網絡擴展至各類智能終端與工業設備,攻擊者只需突破薄弱環節,就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實際上,“授時戰”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國家級網絡攻擊,通過對他國關鍵基礎設施實施監控滲透乃至破壞摧毀,顯示出了明顯的高級持續性威脅攻擊特點,攻擊范圍更加廣闊、力度更加激烈、強度更加持久,攻擊手法則更加隱秘、方法更加靈活。
應對這類新型網絡攻擊,需要構建“全維度感知、全鏈路防御”的綜合立體防護體系。此次案件中,國家安全機關通過長期跟蹤,多次阻斷對方攻擊鏈路,并且成功固定網攻證據,展現了網絡技術防御的有效性。這也啟示我們,必須進一步強化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安全能力,提高關鍵基礎設施防護等級標準,及時將授時、導航等關鍵基礎設施納入網絡安全最高級防護體系,同時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建立網絡空間行為準則,遏制技術武器化濫用。(作者是國家安全戰略研究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