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規劃何以成為中國的制度優勢?

五年規劃是中國對未來五年的發展愿景、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和優先領域所作的頂層設計。五年規劃旨在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擘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已經先后編制實施了十四個五年規劃。實踐證明,五年規劃有力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五年規劃是中國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統籌協調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機制。一方面,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另一方面,強化規劃銜接、落實機制,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切實增強政策合力。
五年規劃體現了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資源總是有限的,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可以協同調動各方,團結全黨全國人民,凝聚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
五年規劃體現了“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既能夠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夠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共同驅動中國經濟大船行穩致遠。五年規劃對于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政府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作為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頂層設計,五年規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導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彌補市場失靈。在市場無法有效發揮效率的教育、醫療、基礎科研、生態環境保護等公共領域,五年規劃通過設定約束性指標,加大財政投入,確保這些關乎長遠和全局的領域得到充分發展。
二是通過產業政策引導資源配置。五年規劃通過產業政策、區域發展布局和重大項目,引導資源流向國家優先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如基礎設施、前沿科技、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
三是發揮“全國一盤棋”的統籌優勢。五年規劃超越地方和部門的局部利益,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布局像南水北調、西電(氣)東輸、高鐵網絡、“東數西算”等大型工程,依靠舉國體制辦大事。
四是統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五年規劃不僅關注經濟增長,也涵蓋科技創新、民生福祉、綠色生態、國家安全、改革開放等方方面面,要堅持系統觀念,強調整體性、全面性和協調性。
五是凝聚社會共識。五年規劃在制定過程中要向黨內、黨外、智庫、企業、公眾等廣泛征求意見并進行民主協商,將黨的主張、國家意志和人民意愿有機統一起來。這種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的決策方式,有助于五年規劃更好發揮戰略引領作用。
六是通過規劃實施提升治理效能。五年規劃一經全國人大批準,就具有法律效力,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行動綱領,能夠有效動員和組織全國力量,形成強大社會合力。同時,五年規劃還能夠減少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性,給予企業、投資者和公眾穩定預期,從而助力其做出更理性的長期決策。
七是形成制度約束。五年規劃從目標設定、重大項目,到任務分解、中期評估,以至最終總結并與新規劃銜接,體現黨和政府非凡的戰略定力、執行能力和學習適應能力。五年規劃提出的可衡量的約束性指標,成為考核和評估各級政府工作績效的重要依據,激勵各方確保政策落地見效。(作者系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袁正)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蔡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