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成就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五年來,人均GDP提升至13445美元、貨物貿易規模增加到43.8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7.00%、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增長5.4%、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一組組數據看似散落于經濟、民生、產業、生態諸端,實則互為注腳、彼此催化,繪就了一幅經濟社會發展畫卷,而這幅畫卷的底稿便來自五年前的“十四五”規劃。
經濟總量體現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規模,人均發展水平反映了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是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維度。“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承壓前行、迎難而上,展現出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國內生產總值接連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三個大臺階,5年經濟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元,相當于再造一個“長三角”,超過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發揮了穩定器和動力源作用。同時,經濟總量的增長也為人均發展水平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3萬美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從13.8萬元/人提升至17.4萬元/人,年均增長6.0%,快于同期經濟增速0.5個百分點,發展質效明顯提升,為人民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五年來的實踐證明,科技創新已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逐漸發展壯大,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日益顯現。數據顯示,2025年,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首次躍升至第10位,比2020年上升4位,在全球中等收入經濟體中保持領先地位,百強創新集群數量位列全球第一。研發隊伍也顯著優化,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壯大,60多個新興產業領域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初具規模,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10萬家,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由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創新帶來越來越多的“大力量”,船舶工業皇冠“三顆明珠”、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中國空間站“天宮”等“硬核”產品層出不窮,創造了多個全球“首次”和“第一”。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手機、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終端廣受消費者歡迎,創新勢能持續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五年的砥礪前行,讓中國的增長引擎轟鳴更勁,消費的脈動澎湃如潮,億萬家庭的幸福曲線持續上揚。這段被歷史標注為“十四五”的時光,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恢宏長卷里,鐫刻下不可磨滅的璀璨印記。(作者系中國網時事評論員王瑩)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蔡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