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圍繞安世半導體事件、歐盟新型技術移交要求,以及英國對部分中國實體實施的單邊制裁,歐洲對華政策再起波瀾。中方一直保持明確的對歐合作立場,支持中歐企業在市場原則下開展貿易投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反對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的強制技術轉讓,反對干預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反對以“提升競爭力”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當前,“安全例外”泛化、保護主義沖動加劇、市場原則被政治化敘事擠壓,多邊規則受到邊緣化壓力。歐洲更應該做的是保持政策定力,尊重契約精神和市場規則,避免讓政策的“任性”擾動本地區企業的商業布局與合規預期。
歐洲產業發展的關鍵短板不在“是否足夠安全”,而在“如何治理安全”。安世半導體事件充分暴露出,安全審查受美國“穿透規則”脅迫,沒有“戰略自主”可言,異化為準入后壁壘,打擊的是中國企業,影響的是自身營商環境。把“準入許可”與“技術移交”捆綁,實質上是變相強制技術轉讓,既背離WTO規則,也與歐洲長期倡導的開放與創新敘事沖突。英國對華單邊制裁屬于“長臂管轄”,缺乏國際法基礎,只會抬高合規不確定性與跨境經貿合作的制度性成本,既損傷監管的公信力,也影響企業的投資預期。
歐洲產業發展的真正動能在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其核心在于創新驅動的增長,而非壁壘保護的市場。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理論充分說明,在當前保護主義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最難能可貴的是對契約精神和經濟規律的尊重,以及讓技術持續進步。技術的進步需要穩定的制度預期、政策預期,而以“泛化的安全觀”為由任意對市場進行干預,會讓企業預期更悲觀、讓交易成本被抬高,最終削弱技術擴散與知識累積的速度,損害經濟發展動能。技術的進步需要充分的市場競爭,而以“提升競爭力”為名的強制技術移交,擠壓了企業研發的邊際回報,扭曲了價格信號與資源配置,久而久之形成“低效率鎖定”,削弱創新發展動能。技術的進步需要廣泛的國際合作,歐洲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的進步,是跨學科、跨企業、跨邊界的知識融合過程。只有在可預期的跨境合作中,知識擴散的速度才能提升,產業才能健康成長壯大。
中歐歷來保持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關系。雙方在半導體、新能源、醫藥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綠色減碳等領域的產業鏈供應鏈高度耦合,中歐企業在上下游緊密協作、利益交融。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高度震蕩期,復蘇艱難乏力,增長尤為艱難。中歐經貿合作真正的風險不是所謂的“相互依賴”,而是借“去風險”之名“去合作”甚至“去中國化”;歐洲的發展困局不在守規守約,而在于任性設限、借“去風險”之名設置壁壘。目前,企業最渴望的是確定性,市場最希望的是積極的預期,政策最關鍵的是穩定的邊界。歐洲需要把安全邊界講清楚、把程序規則擺明白,只有這樣,合作才存在可操作的框架,競爭也才能回到公平的賽道,企業也才能擁有發展的空間。
總而言之,歐方應當把“安全焦慮”的沖動化為“有理有據、有節有度”的制度對話,為長期共贏放下短期拉鋸。中方的政策意圖一以貫之:愿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前提下解決問題,在法治與規則的框架內化解分歧。對于不合規的做法,中方有足夠的能力與意志予以對等回應;對于建設性的合作,中方同樣有充分的誠意與空間積極對接。越早回歸“真正的多邊主義”,中歐合作的空間就越大,歐洲產業的韌性就越足,全球市場的信心才會越強。
歷史經驗反復表明:以規則為綱、以多邊為本、以合作為先的政策組合,才能穿越周期、穩住預期、贏得未來。只要本著開放姿態談問題、以專業方式解分歧、用制度工具凝聚共識,中歐完全有能力把這段關系從爭議的邊緣拉回理性的中心,讓“以多邊規則為錨,以合作為主基調”不止于宣示,而是成為可以被感知、可以被兌現的制度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