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印各領域合作消息不斷,包括成立互聯互通與創新中心、英國9所大學將在印度開設分校等。這些動作在英國首相斯塔默率領脫歐后“最大規模貿易代表團”訪印后陸續推進,印證英國正加速推進今年5月達成的英印自貿協定。
這是英國脫歐后擺脫歐盟束縛建立全球性自貿網絡的重要部分。英國政府樂觀預計,該自貿協定到2040年將推動本國GDP年增48億英鎊、創造60余萬個就業崗位。然而,英印之間圍繞開放市場、簽證政策、規則標準等議題齟齬不斷,自貿協定的“賬面收益”與簽證政策的“剛性拒絕”也形成反差,這折射出“全球英國”戰略與新興經濟體訴求不聯通,以及回避自身現實制約的戰略困境。
英國方面,在經濟訴求與人才壁壘之間形成自我牽制。從協定文本看,英國短期收益明確,即印度將英國威士忌、杜松子酒進口關稅從150%逐步降至40%,90%的英國進口商品享受關稅削減,其中85%將在10年內實現零關稅。但英國的深層經濟意圖不只在經貿領域,而是達成數字服務協議,打開印度數據流動大門,其利潤空間遠超商品出口。印度原本以“人才流動換市場準入”為談判核心,不僅要求增加IT工程師簽證配額,還提出每年上千個廚師、瑜伽師等簽證名額。然而,斯塔默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的剛性態度,直接阻斷了這一目標的落地,也使得印度在數據本地化、服務貿易等關鍵領域的合作意愿顯著降溫,英國主導數字經濟規則的企圖基本落空。
反觀印度,在短期收益與本土風險之間難以平衡。英印自貿協定的經濟價值于印度而言有雙面性,短期利好集中在農業與紡織業,印度超過95%的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稅目將享受零關稅,預計未來3年對英農產品出口增長20%以上,咖啡、香料等高端產品有望與歐洲國家競爭;紡織品出口關稅也將逐步取消,打開歐洲市場通道。但根據2004年以來印度與日本、東盟簽署自貿協定的效果看,均造成印度貿易逆差擴大、本土產業受沖擊的負面影響。此次對英國90%商品大幅降稅,尤其是汽車零部件進口限制放寬,也可能重挫印度相關產業發展。
“全球英國”戰略旨在通過深化國際經貿合作重塑英國在地緣政治與國際規則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為實現規則主導,英國將經貿合作與地緣滲透綁定,與印度簽署《英印2035愿景》,將合作從貿易延伸至防務、氣候、教育領域,并納入到所謂“印太戰略”框架,試圖將英印合作打造為“印太版TPP”規則的“試驗田”,借此強化對新興經濟體的規則主導力。但雙方在氣候標準、數據本地化、碳關稅、勞工權益等方面分歧巨大。為促成貿易協定,英國淡化了對印度鋼鐵、化工等行業的碳排放要求,卻引發國內批評,英媒稱此舉“與英國標榜的氣候領導地位背道而馳”。
值得關注的是,英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壓力進一步削弱了“全球英國”戰略的實施效果。今年9月,倫敦爆發11萬人大規模反移民游行,極右翼政黨英國改革黨持續在移民議題上施壓,使斯塔默政府在簽證政策上無妥協空間。而印媒稱移民問題已成為拖累英印關系的根源,顯示出英國國內政治與外交需求之間的尖銳矛盾。
斯塔默訪印凸顯出“全球英國”戰略雄心與英國自身能力之間的鴻溝。在英國經濟增長乏力、國際影響力下滑的背景下,倫敦試圖通過自貿協定成功打開印度市場并重構雙邊“特殊關系”,卻囿于國內政治難以在幾項關鍵關切上讓步。加之印度作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戰略自主訴求日益強烈,雙方在短期內達成共識并實現法律文本生效還存在不確定性。管中窺豹,“全球英國”戰略能否突破現實桎梏,可能需要更深刻的戰略反思。(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