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局:執政黨分裂易,在野黨團結難

10月10日,日本自民黨的“執政盟友”公明黨宣布退出執政聯盟,維系長達近26年的兩黨聯盟宣告瓦解,日本各大在野黨迎來推舉聯合首相候選人的機遇。
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10月9日向多個在野黨表示,可推舉國民民主黨代表玉木雄一郎為首相候選人。此前,立憲民主黨也與日本維新會初步達成合作意向。當前,自民黨在眾議院擁有196個議席,立憲民主黨、國民民主黨、日本維新會三黨則擁有210個議席,如果公明黨也投向在野黨一方,無疑將阻擊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
在戰后日本政治史上,影響最顯著的一次在野黨聯合政權發生在1993年。這一年,維持長達38年的“五五年體制”宣告結束,自民黨因金權政治丑聞丟掉了長期政權,八黨派聯合擁立的細川護熙內閣上臺,并促成影響深遠的眾議院小選區比例代表并立制改革。如今,自民黨“黑金”丑聞尚未消散,日本民間期待在野黨聯合政權的出現,從而再次“刷新政治”。
然而,相較于1993年,當前在野黨聯合政權上臺仍存在諸多阻礙,進而使日本政局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首先,在野黨之間無法團結一致,各黨執政理念分歧較大。雖然立憲民主黨推舉了議席數不如己方的國民民主黨代表玉木雄一郎為首相候選人,但玉木雄一郎卻不愿與立憲民主黨合作——因為兩黨在重啟核電、安保關聯法制等涉及日本國家基本方針的政策理念上分歧過大。立國兩黨本就是2017年民進黨分裂的產物,國民民主黨支持修憲和安保關聯法制,而立憲民主黨則長期反對激進的安全政策,兩黨的政策分歧短時間內無法調和。
其次,在野黨無法在選舉中并肩戰斗。由于自民黨與各大在野黨的合計議席數相差并不大,因此,穩定乃至擴大在野黨的議席數量至關重要,否則在野黨聯合政權的穩定性便無從談起。以2025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為例,在改選最為關鍵的32個“一人區”時,在野黨一方雖然在16個1人區實現合作,但其中的參政黨拒絕合作,在32個“一人區”單獨推舉候選人。而選舉結果顯示,恰恰是參政黨所獲議席數量最多。由于參政黨宣揚“日本人第一”等排外主義理念,因而難以獲得其他在野黨的普遍認可。
此外,在野黨缺乏在各黨之間“穿針引線”的強力政治家。除金權丑聞外,1993年,自民黨之所以失去政權,另一重要因素是自民黨內“竹下派”領袖小澤一郎在黨內“造反”。在自民黨丟失政權后僅3天,小澤一郎便找到時任日本新黨代表細川護熙,力促后者出任首相候選人,并聯合八黨派將細川護熙推上了首相寶座。而當前的日本政壇,并無縱橫捭闔的政治家能夠消解在野黨之間的矛盾。
公明黨退出執政聯盟,確實為在野黨聯合執政提供了契機。正如立憲民主黨代表野田佳彥所言,“不能只強調差異,而是要找到共同點。這是政權更迭的機會,必須拿出智慧”。但在野黨之間的政策分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留給在野黨拿出成熟執政方針的機會窗口也不會持續太久。各在野黨唯有以更大的勇氣超越政黨理念的隔閡,才有可能再次“刷新”日本政治。(作者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洪云鑫)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