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不必對中方的“針鋒相對”感到意外
中美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本已降溫的經貿摩擦為何“重燃戰火”,雙方在“針鋒相對”的對峙中會走多遠?這是最近幾天國際輿論高度關心的話題。中美馬德里經貿會談以來,美方持續新增出臺一系列對華限制措施,通過升級關稅威脅和各種管制行動,企圖要挾中方。在遭遇中方堅決反制后,美方又急忙“滅火”。這種過山車式的變化,再度暴露出其貿易政策的隨意與短視,說明華盛頓仍然沒有充分吸取教訓,未能真正理解中美正確的相處之道。
雙方經貿氛圍突變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但也并不值得奇怪。此輪經貿關系緊張升級的直接導火索是美方言而無信,出爾反爾。這是華盛頓的老毛病了。《南華早報》在一篇社論中稱,中美緊張局勢的最新升級可以與美國今年4月發起的關稅戰相提并論,“這是由美國新的科技限制引發的新一輪針鋒相對的舉措”。文章警告說,關稅可能不會像以前那樣高漲,但真正的損害在于,北京將認為華盛頓不再可靠,也更難相信其承諾。CNN也用“似曾相識”來描述中美這一輪新的摩擦,表示這讓人想起6月份兩國通過日內瓦會談達成共識后美方又拋出一系列“重磅炸彈”,導致雙邊關系下滑的場景。
華盛頓在這段時間釋放出諸多看似相互矛盾的信號,一方面宣稱如果中國不屈服,“將遭受最大打擊”,另一方面又放風“希望與中國合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人的做法”。看起來,一些美國政客希望實現的“合作”是:華盛頓在餐桌上免費又吃又拿,而中國則要自掏腰包甚至“割肉”,任由美方予取予求,并收拾它留下的一地狼藉。今天一些美國政客對中方合理合法的反制感到震驚、意外甚至惱怒,從某種程度上正是源于這樣的幻想被“中國越來越平等地對待美國”這一現實擊碎了。
美方高估了自身籌碼的效力,同時又低估了中國的反制能力與戰略定力,其認知誤區直接導致了嚴峻的現實反噬。美方再次威脅大幅提高對華關稅后,美國股市匯市應聲下挫,并引發全球市場恐慌,給世界經濟蒙上陰影。其在航運、出口管制等領域的任性做法,不僅嚴重損害了中方正當合法權益,也嚴重沖擊了國際經貿和海運秩序,嚴重破壞全球產供鏈安全穩定。中方的“針鋒相對”不僅是為了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也是為了捍衛國際公平正義。
很多人注意到,今年以來,美方對中國發起的每一輪訛詐都踢到了鐵板上,單邊霸凌行為必定招致中國堅定且精準的反制。這種“你來我往”已形成明確的邏輯:誰發起無理打壓,誰就必須承擔相應的后果。正如《南華早報》所說,美方的反復無常和慣用伎倆對中國不起作用,北京的立場始終如一——任何談判都必須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我們當然希望華盛頓能夠主動及時糾正錯誤做法,但如果繼續對中國搞極限施壓、虛空造牌、出爾反爾這一套,它將面對的注定會是一次又一次踢到鐵板的疼痛。對此,華盛頓應形成高度明確的行為預期。
過去5個多月,中美經貿團隊舉行了四次會談,達成重要共識,穩住了雙邊經貿關系,也給全球市場帶來穩定預期。這一過程充分證明,中美在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基礎上,是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回顧幾個月來的經驗教訓,華盛頓應當認識到以下幾點:第一,美方必須尊重中國正當的發展利益,這當中自然包括產業升級和科技發展;第二,中國的進步不意味著美方利益必然受損,兩國固然在一些領域存在競爭,但雙方的共同蛋糕遠遠更大;第三,中美完全可以就彼此關切的問題進行協商,但結果一定是指向共贏的,不可能存在一個“美國全贏中國全輸”的現實解決方案;第四,中國不吃施壓和訛詐這一套,華盛頓手中的大棒對中國人來說不過是紙老虎。
中方反復強調,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平等、尊重和互惠才是妥處分歧的唯一出路。中方不愿打,但絕不會坐視自身權益遭到損害、國際經貿規則和多邊貿易體制受到破壞。華盛頓越早回歸對華相處的正確之道,中美經貿關系就越有希望回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