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經濟學家菲利普·阿吉翁在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后的發言引發廣泛關注。這位以“創造性破壞”理論聞名于世的經濟學家向歐洲發出警示:歐洲政策過度抑制創新與競爭,應當向美國和中國學習協調競爭與產業政策的方法。這番言論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歐洲在創新時代所處的困境,也折射出如何理性看待中國發展已成為考驗歐洲的重大命題。
事實上,歐洲對中國的認知一直存在偏差。冷戰之后,歐洲認為中國雖快速發展,但尚未構成根本性的競爭威脅,甚至幻想通過所謂“接觸合作”戰略改變中國,讓中國轉向西方所主導的模式。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快速發展,而相比之下,歐洲則深陷危機難以自拔,甚至自嘲為全球化的“失敗者”,對華危機感、恐懼感日增。2019年歐盟委員會正式提出所謂的對華三重定位,即經濟上的合作伙伴、技術上的競爭者以及制度性競爭對手。就像歐洲政治家所言,中國這樣的國家走了非西方的發展道路,而且越來越成功,將導致西方建立在制度基礎上的霸權行將衰落。不難看出,作為西方陣營一員的歐洲,是將中國視作挑戰其制度性權力的對手,其核心自然是早已過時了的“歐洲中心主義”。用一種老舊的心態看待如今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錯位。
中國崛起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它代表了非西方國家通過自身努力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發展道路的可能性。中國的成功不僅體現在經濟總量的增長,更體現在8億人口擺脫貧困、科技創新能力躍升、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構建等多維度的發展成就上。這種崛起并不是對西方的挑戰,而是對人類發展多樣性的豐富。所以,歐洲應當認識到,試圖阻擋中國既不理智,也不可能。歷史早已證明,任何試圖阻擋新興力量崛起的行為最終都會失敗。正如阿吉翁所暗示的,歐洲應當學習的不是如何遏制中國,而是如何像中國那樣有效協調各項政策,促進創新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不過,歐洲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正視自身的問題。歐洲現在所處的內外困境是系統性的,既有經濟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帶來的沖擊,也有自身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方方面面的矛盾,而外部沖突和危機則是催化劑和導火索,讓整個體制的桎梏弊端集中暴露出來。將所有問題歸結于中國或許是一個簡單化的處理辦法,但顯然,中國并不是歐洲問題的來源。政治化的操作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只能糊弄民眾于一時,僅僅是政客們逃避責任的工具。阿吉翁的發言對部分仍沉浸在“歐洲中心主義”迷夢中的政客、智庫和專家而言,無疑是一次提醒。他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保護主義和關稅等因素是經濟增長的障礙。這種思維定式使歐洲在全球創新競賽中逐漸落后。反觀中國,通過精準的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協調配合,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關鍵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歐洲若繼續故步自封,必然會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掉隊。
中歐作為世界兩大文明力量,肩負著促進人類發展進步的責任。雙方完全沒有必要在創新發展上唱“對臺戲”,聯手把蛋糕做大才是正道。例如歐盟推出的“地平線歐洲”科研計劃就與中國的科技創新規劃有著眾多可以對接的領域,而類似可以探討合作的點還有很多。如果歐洲把精力都放在埋怨和指責上,把目光都聚焦在競爭和矛盾上,那么中歐之間或許就只剩下了對立。理性面對中國并不意味著歐洲要放棄自身的價值觀和利益,更基于現實而非恐懼感、更基于尊重而非優越感來重新定義與中國的關系才是理性之舉。
阿吉翁的發言就是在提醒歐洲,經濟發展本質上是新舊更替、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國崛起本身就是這一過程的體現。歐洲若能以創造性而非破壞性的態度面對這一現實,不僅能夠找到與中國相處之道,更可能在這一過程中重新激發自身的活力。(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