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利昂,這個位于西非大西洋沿岸的小國,曾因豐富的礦產資源而成為殖民掠奪的目標,也曾因漫長的內戰而支離破碎。如今,它正在努力重建自身,摸索著前行的道路。
2024年6月,我踏上了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土地。雨季使得這座城市時常陷入一種奇異的狀態——馬路如同溪流,積水最深處沒過車輪,行人與車輛在水流中緩緩移動。街道上,車輛川流不息,卻無一處紅綠燈,路口,成了一個交錯的舞臺。司機們不靠交通指示牌,而是靠眼神和直覺。新來的外地人往往不適應這樣的規則,容易在路口陷入進退兩難。但本地司機們則異常嫻熟:他們以極快的速度判斷局勢,以極小的間隙穿梭而過,仿佛在進行一場無聲的博弈。
這種交通方式,在外人看來混亂甚至危險,卻構成弗里敦特有的社會秩序。這種秩序,不依賴冰冷的規則,而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靈活協調、經驗積累與即時判斷之上。弗里敦人,習慣了在這種看似無序中尋找秩序。正如一位當地司機對我說的:“我們心里有自己的紅綠燈。”
在弗里敦,有一家老字號中餐館——北京飯店。這里不僅是中餐愛好者的集聚地,也是華人在塞拉利昂社會的一個重要節點。飯店的主人老李,是一個已經在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北京人。與老李不同,寧姐代表的是另一種在塞拉利昂扎根的中國人形象。她獨自一人來到西非,白手起家,在異國他鄉闖出了一番事業。寧姐創建的皇家里昂集團已經成為弗里敦少數由女性領導并成功運營的大型綜合企業。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塞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援建的道路、醫院、漁港項目正在加速推進,不少國際投資者也開始重新審視這片曾經被戰爭陰影籠罩的土地。根據塞拉利昂政府的新規劃,未來5年,將進一步改善城市基礎設施,推廣數字經濟,吸引更多外資,尤其是在礦產、漁業、綠色能源等領域。一個穩定發展的塞拉利昂,將為中國企業和華人移民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越來越多年輕一代華人選擇留下來,投身建筑、金融、教育、醫療等多元行業。挑戰則在于,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規則的完善,競爭也會加劇。單憑經驗和人情往來的生存策略,將難以應對未來更加復雜的市場環境。適應變化、加強本地化經營、理解并尊重當地社會的文化法則,將成為華人在非洲立足發展的新課題。
離開弗里敦之前的那個陰雨天,我獨自走到海邊。西方的發展敘事常常假設一條單一的路徑:從混亂到秩序,從傳統到現代,從貧困到富裕。但弗里敦告訴我,城市化也可以是多重節奏交織而成的樂章,有時快速,有時緩慢,有時迂回。本土節奏的堅持,是對全球化、同質化壓力的一種溫柔抵抗抑或說“弱者的武器”。正如弗里敦那錯綜復雜、沒有交通燈的街道網絡,它并不完美,卻孕育出一種人與人之間細膩而靈活的協作智慧。
對于中國人來說,真正深度參與非洲,不只是帶去標準化的項目和模式,更重要的是理解這種節奏。理解為何一座城市寧愿在泥濘中前行,也不愿失去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而真實的聯系。正如一位塞拉利昂朋友對我說的:“發展不是變成別人,發展是成為更好的自己。”(作者是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