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雙碳”目標提出5周年。5年來,“雙碳”工作對中國綠色低碳轉型起到巨大推動作用,讓中國的綠色發展更有信心、更有底氣。同時,中國綠色低碳發展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轉型作出重要貢獻,并為全球經濟的恢復與整體可持續發展注入動能。
首先,“雙碳”5年讓人們對綠色低碳發展的信心大幅提升。可以說,2020年中國作出“雙碳”承諾時,國際上很多人認為實現這樣的目標難度非常大。如今5年過去,中國綠色低碳發展取得超出預期的顯著成績,說明中國完全能夠實現“雙碳”目標。以光伏制造業和電池行業為例,過去5年,中國光伏制造業以每年26%左右的速度增長,電池行業增長速度還要更快。截至2025年,中國綠色非化石能源總裝機容量達到22億千瓦,占比已經達到60.9%,超過化石能源。目前,全國每發10度電,就有4度來自綠色電源。這樣的成績不僅消除了過去很多人對中國能否完成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疑慮,國際上類似“碳簡報”(Carbon Brief)這樣的媒體或觀察機構認為,中國已經提前實現“碳達峰”目標,未來還有可能提前完成2060年“碳中和”目標。
過去5年,中國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充分證明,實現“雙碳”目標、讓中國經濟發展逐漸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是完全可能的。5年來,中國經濟發展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態勢,化石能源消費年增長率持續低于經濟增長速度。這5年的經驗證明一個重要道理:經濟發展可以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依靠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同樣可以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國正在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是完全可行的。
第二,“雙碳”承諾提出的這5年,恰逢人類正在經歷能源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關鍵時期。5年來的發展實踐表明,中國在這一輪能源革命和產業革命中抓住了機遇,繼續引領經濟社會穩定發展。首先,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主要是依靠自主創新實現的。數據顯示,2000年左右,中國在全球清潔能源專利中的占比只有5%,而現在中國在全球清潔能源專利中的占比已經達到75%。事實充分表明,在這一輪科技革命中,中國科技創新為自身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特別是在光伏、風力發電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中國取得顯著進展,相關行業年增長率持續攀升。以新能源汽車為例,5年前中國提出大力發展該產業時,規劃目標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新車銷售的比例達到20%。實際情況呢?截至2025年8月,這一比例已經突破50%。這一數據再次印證,中國在新一輪能源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第三,“雙碳”5年實踐奠定中國未來發展基礎,也為世界發展帶來重大啟示。要看到這一輪新能源革命和產業變革,不但對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對于更長遠的未來乃至世界發展也有極其關鍵的意義。對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環境污染等,“雙碳”實踐成果和經驗啟示的重要性已經無需贅述。需要注意的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與中國的“雙碳”工作緊密相關。美國未來學家、《第三次工業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提出,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源于能源革命、交通革命和信息革命。也就是說,能源革命是推動產業和社會變革的基礎性力量之一,能源結構的變革對經濟社會具有深遠影響。實際上,我們已經看到,隨著我國能源結構中綠色低碳能源所占比例不斷提升,企業的運營和發展已經受到重大影響。越來越多有相關條件和需求的企業開始謀劃如何建設自己的光伏、風力發電項目,如何利用地熱等清潔能源,推動自身發展更加符合國家政策,同時也能更好地應對國際碳關稅等相關要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新能源汽車等不依賴傳統化石能源的交通方式也越來越廣泛地普及。總的來說,這場能源革命對中國乃至世界未來的發展都有巨大而深遠的意義。
英國《金融時報》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將中國稱為世界上第一個重要的“電力國家”。所謂“電力國家”(Electrostate),是相對于傳統的“石油國家”(Petrostate)而言。迄今為止,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主要還是依賴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發展,而中國則正在成為全球第一個以電力為核心驅動的大國。目前,中國發電總量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發電量10萬億千瓦時,已經占全球近1/3,是美國的2.5倍、歐盟27國總和的3倍。這種電力結構的轉變可謂意義深遠。隨著電力“變綠”,各行各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也將加速推進。其中關鍵一點,就是作為電力大國,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將受益匪淺。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高度依賴算力中心的建設,而算力的提升需要大量電力支撐。只有擁有充足的電力,尤其是清潔綠色能源,才能推動算力和人工智能的可持續發展。正因中國的算力未來將廣泛受益于清潔能源發展,中國通過“雙碳”政策推動綠色和可再生能源發展,使我們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占據有利地位。
最后,“雙碳”5年實踐,是中國為全球作出的重大貢獻。中國的光伏組件產量占全球的80%,鋰電池產量也接近全球80%,新能源車總量連續十年位居全球第一,約占全球總量的70%。近十年來,中國新能源企業的發展使全球光伏成本下降超過80%,風電成本下降超過60%。如今,全球諸多國家和地區都從中國新能源汽車以及其他清潔技術發展中受益。中國不僅自己向著綠色低碳轉型,還為世界特別是廣大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諸多綠色公共產品,包括綠色低碳技術和解決方案等。可以說,沒有中國的“雙碳”工作,沒有中國提供的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全球綠色轉型將會面臨更復雜的挑戰。另外,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議題的治理,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治理面臨巨大不確定性的形勢下,明確表態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會放緩,促進國際合作的努力不會減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不會停歇,這無疑為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雙碳”工作5年來,中國不僅穩步兌現著承諾,還在探索中逐漸把“碳約束”轉化為“碳優勢”,證明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盡可能與化石能源脫鉤”充分可行。面對全球氣候合作的新十字路口,中國以產品、技術、標準等的系統性外溢,為世界各國提供低成本、高韌性的綠色公共產品,把自身產能優勢轉化為人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危機的集體能力。中國正以生態文明的語言,回答人類如何與自然長久和諧相處的終極命題;也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為動蕩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作者是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