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政府10月12日表示,已作出“極為特殊”的決定,對中國企業聞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導體進行干預,原因是其可能對“荷蘭及歐洲的經濟安全構成風險”。此前荷蘭經濟事務部門在9月30日下達行政指令,限制安世半導體及其關聯實體的經營決策,并實際剝奪中方股東的正常控制權。聞泰科技隨后發表聲明,對這種針對中資企業的不公歧視待遇表示強烈抗議。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荷蘭政府以莫須有的“國家安全”為借口,對中國企業控股的芯片公司進行嚴重滋擾。
這一系列行為試圖將中國企業多年投入的資本與技術成果據為己有,被不少人稱為21世紀的“海盜劫掠”,引發國際輿論嘩然。英國廣播公司(BBC)稱,荷蘭政府的聲明并未具體說明為何認為該公司的運營存在風險,文章還暗示這一舉動與9月“美國商務部進一步收緊了(對華)限制措施”有關。還有更多輿論提出警告。英國《金融時報》直言,荷蘭政府此舉將加劇西方與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摩擦,美國彭博社等媒體也警告這一非常之舉將進一步惡化中歐緊張關系。
荷蘭政府此次針對安世半導體的行為性質極其惡劣,不僅超出正常商業監管范疇,而且帶有公然的政治脅迫和歧視色彩。以毫無根據的所謂“安全指控”為借口限制合法股東權利,這種做法違背了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也與歐盟一貫倡導的國際經貿規則相悖。從后果看,這不僅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也破壞了國際投資者對歐盟市場的信任。這絕不應被視為荷蘭政府與中國公司之間的糾紛,而是荷蘭方面對國際規則的粗暴踐踏,國際社會不能縱容這種披著法律、安全外衣對跨國企業實施的掠奪行徑。
許多觀點認為,美國對中國企業的極限打壓和泛安全化操作,不僅引發世界廣泛擔憂,也為荷蘭此次干預安世半導體提供了不良示范和外部支撐。中國外交部13日回應稱,一貫反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針對特定國家企業采取歧視性做法,中方維護自身正當合法權益的決心堅定不移。《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等法律構成的反制裁法律體系,為保護中國企業合法權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各方都不應低估中方維護自身權益的堅定決心與充分能力。
在資本主義早期階段,一些國家曾依賴暴力和殖民掠奪積累原始資本,甚至在自身文化中形成“掠奪帶來財富”的錯誤歷史慣性。在如今的地緣政治環境下,荷蘭政府以“供應鏈安全”為由對中國企業實施過度干預,然后公然進行法律外衣包裝下的資產劫掠,全套動作堪稱行云流水,這很難不讓人聯想起該國在自身歷史上的一些污點。難怪有人諷刺說,一些西方國家將所謂“國家安全”當成私掠許可證,很像是“殖民基因”在21世紀的蘇醒。
事實上,自聞泰2019年收購安世以來,公司經營穩健向好,對荷蘭經濟貢獻良多。從美國政府的強取豪奪,到荷蘭政府的“劫掠式干預”,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不再是市場競爭本身,而是某些外國競爭者在無法通過正常市場方式取得優勢時,會借助泛安全化的標簽對中國企業實施商業劫掠。這一趨勢在安世的案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科技和商業實力的增強,此類披著法律外衣的“強盜行為”仍可能發生。正如觀察人士指出,中國科技進步已深深觸動西方霸權神經,對此中國政府和企業必須做好更加充分的準備。
10月13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中國9月以美元計價出口同比增長8.3%,進口同比增長7.4%。這兩個數據均大大高出外界預期。此外,前三季度中國出口工業機器人增長54.9%,“新三樣”產品、鐵道電力機車等綠色產品增速均達到兩位數。許多分析認為,這是中國經濟韌性的體現,也顯示出在美國強化保護主義的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的經貿聯系更加深入。在當前復雜動蕩的國際環境中,究竟是要重回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殖民老路,還是走出一條開放、包容、共同繁榮的新路,國際社會早有選擇,荷蘭方面需要看清歷史大勢,否則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