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首改編自臺灣地區政治人物言論片段的網絡歌曲《沒出息》,以席卷之勢火遍海峽兩岸。大陸音樂博主將“從從容容、游刃有余”與“匆匆忙忙、連滾帶爬”等犀利言辭配上魔性旋律,在社交平臺迅速傳播,不僅催生了鋼琴版、嗩吶版等眾多二次創作,更引發島內政論節目熱評與網友競相模仿改編,成為跨海峽的文化現象。這首“臺灣作詞,大陸作曲”的草根作品,看似是輕松的網絡“玩梗”,實則精準戳中了兩岸民眾的共同情緒,其走紅背后是對賴清德當局治理失敗的集體嘲諷與民意表達。
《沒出息》的爆紅絕非偶然,而是兩岸文化基因共鳴與網絡傳播力共振的必然結果。從創作邏輯看,作品將嚴肅政治場景轉化為戲劇化音樂表達,強烈的反差感形成天然記憶點,讓“洗腦旋律+犀利吐槽”的組合具備了“病毒式”傳播的基礎。這種自發的民間文化互動,生動印證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色。從早年的“洪荒之力”到如今的《沒出息》,網絡流行文化始終以輕盈的方式搭建起兩岸交流的橋梁。兩岸網友圍繞同一素材接力創作、實時互動,在歡笑中消弭認知偏差,這種“柔性交流”比任何說教都更具感染力。正如臺灣網友所言,“無論海峽兩岸相隔多遠,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扎根于相同的文化基因之中”。《沒出息》的跨域傳播正是這種文化基因的鮮活體現,彰顯了民間蘊藏的融合內生動力。
如果說文化共鳴是《沒出息》走紅的基礎,那么對賴清德當局“臺獨”執政的不滿則是其引發強烈反響的核心。歌曲中“沒出息”的嘲諷,已成為兩岸對賴清德當局的集體評價,折射出清晰的民意動向。
在兩岸關系上,賴清德當局的頑固謀“獨”行徑早已引發公憤。其上臺后持續鼓吹“兩岸互不隸屬”等分裂謬論,歪曲聯大第2758號決議與二戰歷史,將“終戰80周年”替代“二戰勝利80周年”,無視臺灣光復的歷史事實;更以打造“臺灣之盾”為名大肆軍購,計劃將防務預算提升至GDP的5%,把改善民生的經費用于購買美國軍火。這些數典忘祖、“以武謀獨”的危險挑釁,將臺灣推向兵兇戰危的險境,讓兩岸民眾更清晰認識到“臺獨”是絕路、是死路。正如網友所言:“統一才能從容,‘臺獨’只會連滾帶爬?!?/p>
在內部施政上,賴清德當局深陷“治理荒腔走板”的困境。其不僅對民生福祉漠不關心,在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中處置不力,反而將民眾自救包裝成政績,更刻意挑起政黨對立,發動“大罷免”,以“反中抗中”轉移治理失效的矛盾。當窮兵黷武的防務預算嚴重擠壓文化教育、經濟發展、民生福利等支出,當“畫大餅”的承諾屢屢落空,島內網友的吐槽直擊要害:“四個優先、三大策略,結果兩頭空空,全是一派胡言?!边@種失望情緒在《沒出息》的二創作品中得到集中宣泄。
在對外關系上,賴清德當局的“跪美舔美”更讓臺灣民眾深感羞恥。為討好美國,賴當局將臺積電為代表的半導體制造產業拱手相讓,在對美關稅談判中毫無立場,淪為外部勢力的“提款機”,被痛批“掏空臺灣根基”。這種犧牲臺灣利益換取政治私利的行徑,與歌曲中“沒出息”的嘲諷形成精準呼應,成為兩岸網友共同的批判靶點。民調顯示,賴清德“聲望”已創下新低,正是這種不滿情緒的直接體現。
《沒出息》的走紅如同一面鏡子,既照見了兩岸民眾血濃于水的情感聯結,也映出了民進黨當局的失道寡助。盡管“臺獨”勢力妄圖禁止大陸社交媒體,切斷兩岸文化交流,但網絡時代的民間創作早已突破壁壘,成為不可阻擋的交流紐帶。從之前“科目三”的文化共歡到如今《沒出息》的跨域共鳴,無數事實證明,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源于共同的文化基因,民間交流的內生動力無法遏制。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賴清德當局的“臺獨”鬧劇與施政亂象,終究擋不住兩岸交流的大勢,更逆轉不了祖國統一的進程?!稕]出息》的熱潮會褪去,但兩岸民眾對和平發展的追求、對統一大業的期盼不會消散。賴清德等“臺獨”分子逆歷史潮流的“沒出息”行徑,終將被掃進歷史垃圾堆。(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