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菲律賓在中國黃巖島幾十海里開外的南海海域自導自演了一場“漁業補給秀”,最終在中國海上力量的有效反制下草草收場。馬尼拉口中的所謂“漁業活動”和“漁船補給行為”不過是試圖進行海上侵權挑釁的幌子,這場政治操弄和輿論造勢的海上鬧劇十分荒誕可笑。
透過“補給秀”的細節,人們可以清晰看到菲律賓的小心思:在操作層面,通過組織大規模公務船隊,以“漁業補給”為名行侵權挑釁之實;在戰術層面,采用隱藏船舶信號等手法,試圖規避監管和追蹤;在輿論層面,配合精心策劃的媒體宣傳,將自己偽裝成“受害者”。而幾乎同時,菲高級別官員竟妄稱中國在黃巖島設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灰色地帶威脅”,這種顛倒黑白的言論只起到一個作用,就是為菲方在南海問題上混淆視聽、誤導國際輿論的斑斑劣跡再添新的注腳。
從國際法角度看,一國在其主權范圍內實施環境保護政策,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和正當權利。無論是設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還是劃定禁漁區、禁漁期,都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環境保護手段。中國在黃巖島設立自然保護區,是為了保護當地脆弱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條約的宗旨和要求。菲方此舉絕不是單純因為對國際法的無知,而是為了一己私利睜眼說瞎話,甚至不惜公然干擾和破壞區域海洋環境治理進程。
值得警惕的是,菲律賓國內出現了妄圖通過新的敘事策略為其非法主張“洗白”的苗頭。有跡象顯示,菲方智庫與歐洲有關人權研究機構合作,試圖將2016年南海仲裁案非法裁決中關于所謂“菲漁民在黃巖島擁有傳統捕魚權”的錯誤認定與《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關于“獲取食物、免于饑餓”等基本權利條款掛鉤,試圖將非法海洋主張包裝成所謂“民生問題”和“人權議題”。這種做法不僅是對國際人權公約有關機制的濫用,更是對國際法治精神的褻瀆,注定不會得逞。
觀察菲律賓所謂“漁業補給”行動,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悖論:一個真正關心漁民福祉的政府,應當引導漁民在合法水域進行作業,而不是將他們推向他國領海和海上對抗的前沿;一個真心關注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政府,應當支持而非反對旨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措施。然而,菲律賓現政府的做法恰恰相反。事實上,這些成規模、有組織的“補給秀”反映出菲律賓近年來在南海問題上的行為模式呈現出明顯的路徑依賴:先是制造事端,然后倒打一耙,尋求國際同情,通過這種持續性挑釁為外部勢力介入南海問題創造借口和條件。
西方部分國家對中國黃巖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所謂“關切”是在國際法適用上的典型“雙重標準”。當這些國家在本國海域設立海洋保護區時,他們稱之為履行國際責任;而當中國采取同樣舉措時,卻污名化其為“破壞穩定”。這些國家以維護國際法為名行攪亂南海之實,只會助長菲律賓利用域外勢力采取投機行為的傾向。
菲律賓在自導自演海上鬧劇的同時,也沒有停歇與域外國家加速推進軍事安全合作,企圖為其非法主張尋求外部支持。近期,菲律賓與美日等國頻繁開展聯合軍演,彼此間的防務協作早已超越傳統聯合軍演模式而向制度性深度捆綁邁進。其中最突出表現是部隊互訪協議的深化與落實,這類協議通過簡化軍事人員往來、裝備部署及后勤保障的程序,為域外力量在菲建立更便捷、更頻繁的軍事存在鋪平道路。美國持續向菲律賓提供大額海上安全援助資金,用于提升其海上執法與軍事能力;日菲《互惠準入協定》生效后雙方迅速展開聯合演習,雖以低敏感名義進行包裝,實則是在不動聲色地提升針對特定方向的聯合作戰能力。菲律賓這種將本國安全“外包”給域外大國的策略,看似是提升自身地位的捷徑,實則是以犧牲戰略自主與地區整體穩定為代價的冒險。
作為地區和平穩定的堅定維護者,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和高度負責的態度。一方面,針對菲方船只的蓄意挑釁,中方在堅定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也始終保持克制,以專業規范的執法行動維護秩序;另一方面,中方對話的大門也從未關上,多年前提出的一些低敏感功能性合作倡議就擺在菲律賓面前,展示著中方的誠意與耐心。中方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擔當,也在為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積累有利條件。這幾年的事實已經清晰表明,菲方在南海問題上每挑釁一次,都必定遭遇中國維權反制舉措的深度擠壓,馬尼拉需要認清形勢。(作者是中國南海研究院區域國別研究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