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活力:“雙節”假期交通圖景中的經濟新動能

交通運輸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國慶中秋8天假期,公路、鐵路、民航、水路共同構筑起的立體交通網,支撐了24.32億人次跨區域流動。這不僅是中國奔向“團圓”的人流,更是消費潛力的釋放通道,激活了文旅產業活力,形成了“流動—消費—增長”的良性循環,成為中國經濟活力的最直觀體現。
如果說國內交通流動支撐了龐大的內需市場,那么跨境客流的井噴則見證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深度交融。根據國家移民管理局的預測,“雙節”假期期間日均出入境規模達200萬人次。其中既有中國游客“走出去”,也有外國游客“走進來”。
交通所催生的消費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以自駕出行為例,它不僅直接拉動汽車租賃、燃油銷售等行業增長,游客抵達目的地后的餐飲、住宿、景區游覽消費,更會帶動當地產業發展。而這部分收入轉化為從業者工資、企業利潤后,又會再次被投入生產或消費,形成正反饋循環。
“雙節”交通與消費的雙重火爆,也源于政策精準發力與市場活力釋放。早在9月5日,商務部等部門便印發《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精準布局,從消費平臺等多維度構建起政策支撐體系,為假日經濟注入“強心劑”,從短期刺激到長期制度建設,政策的前瞻性、精準性與持續性讓消費熱度轉化為持久增長動力。
“雙節”假期的交通與消費數據,不僅是一組亮眼的數字,更蘊含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超過24億人次的流動規模,是中國龐大市場規模的底氣,是“縣縣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等基礎設施釋放的紅利。這種由交通連接起來的消費網絡,正成為中國經濟最堅實的“壓艙石”。
從結構上看,縣域消費、體驗消費、綠色消費的快速增長,說明消費市場正從中心城市向全域擴散,從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升級。據統計,三、四線城市打車需求相比節前提升130%。消費從中心城市向全域的延伸,從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躍遷,會倒逼相關產業調整供給結構,推動產業向更高附加值、更符合消費需求的方向升級。以往假日經濟多被視為消費的“集中釋放”,而如今這種結構性變化,讓假日經濟成為產業升級的“加速器”。它不僅拉動當期消費,更通過消費需求的引導,促使產業鏈各環節進行技術創新、服務優化和模式革新,為產業長期發展注入動力。
從動力上看,“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協同,既保持了市場的靈活性,又賦予了發展的持續性。二者的協同并非簡單疊加,而是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政策通過搭建平臺、破除壁壘,為市場活力的釋放創造條件,市場則通過創新實踐,讓政策效果落地生根,轉化為實際的經濟增長動力。
從格局上看,國內文旅升級倒逼服務質量提升,為入境游奠定基礎,而出境游的消費反饋又推動國內產品創新。這種“以內促外、以外強內”的循環格局,讓中國經濟在復雜國際環境中始終保持戰略主動。這種雙向賦能的循環格局,打破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對割裂的狀態,使二者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不僅能夠提升中國經濟應對國際風險的能力,還能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占據更有利位置,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廣闊的空間。
當最后一批返程車流匯入城市燈火,當平穩降落的跨境航班連接起不同時區,2025年“雙節”的交通圖景已然落幕。但它所展現的經濟活力卻在持續發酵。在交通網絡不斷延伸、開放大門持續敞開、政策紅利逐步釋放的背景下,這種流動的活力必將轉化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力。(作者系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