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戴潤芝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李迅典】編者的話:“美國國防部官員正在建議優先保護本國國土和西半球安全,這與軍方多年來專注于應對中國威脅的做法形成了驚人的逆轉。”美國“政治新聞網”日前這樣報道。本屆美國政府的《國防戰略》報告最早將于本月正式公布。據美媒披露,今年的新報告草案已顯露出重要轉向——把本國和西半球安全置于大國競爭議題之上。這一變化是否意味著美國國防戰略正發生根本性調整?美國真的有意降低對華戰略競爭的優先級嗎?這份新的戰略報告又將如何重塑美國與其盟友的關系呢?
本土防御和西半球安全成為新重點?
按照慣例,美國國防部在每屆政府上任后會制定新版《國防戰略》報告(NDS)。該報告由國防部長簽署,以總統簽發的《國家安全戰略》為指導,是美國國防部的最高戰略指南,其前身是每4年更新一次的國防審查報告。美國國防部官方網站的聲明顯示,2025年的《國防戰略》報告正在由國防部政策事務副部長科爾比負責制定,最快將于本月正式公布。
回顧過去兩屆美國政府,其《國防戰略》報告均將大國競爭置于核心位置,尤其是對華競爭。在美國總統特朗普首個任期內,美國國防部發布2018年《國防戰略》報告,不再將反恐列為優先事項,取而代之的是大國競爭,更聲稱“首要任務是與中國和俄羅斯開展長期戰略競爭”。2022年,拜登政府公布的新戰略延續之前的冷戰和零和博弈思維,聲稱“中國是最重要的戰略競爭者”,并提出“加快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多領域威脅”等戰略目標。
而今年,情況似乎出現變化。據美國“政治新聞網”報道,多名了解戰略編制過程的消息人士透露,2025年《國防戰略》草案已于上個月提交給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其核心內容將美國本土防御和西半球安全任務的優先級提升至對抗中國、俄羅斯等“競爭對手”之上,“此舉標志著當前政府與過去兩黨政府在國防戰略上的明顯轉向”。另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報道,美國軍方優先事項的調整還包括弱化美國在歐洲和非洲的作用。
美媒稱,目前披露的《國防戰略》草案并非最終版本,其內容在正式發布前仍有可能被更改,但觀察人士已注意到美國政府近期的諸多舉動已顯示出轉向跡象。例如,特朗普在過去幾個月派出國民警衛隊前往加州洛杉磯和首都華盛頓特區進行“執法”,前者是為了鎮壓反移民局的抗議活動,后者據稱是為了“解決首都的高犯罪率和維護城市治安”。美國政府上個月還在加勒比海對一艘“與委內瑞拉毒販有關的運毒船”實施打擊,造成11人死亡,這種政府直接動用正規軍隊打死非戰斗人員的情況并不尋常。此外,美國國防部還在南部美墨邊境建立了一個軍事區,允許士兵拘留平民,而這類職能通常歸屬執法部門。
還有一個被部分人視為美國國防戰略轉向信號的是,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將國防部更名為“戰爭部”,回到1947年以前的舊稱。該命令稱:“與只強調防御能力的‘國防部’相比,‘戰爭部’這個名字傳達出更強烈的戰備狀態和決心。”不過,按照美國法律,目前所謂“戰爭部”或“戰爭部長”只是“輔助頭銜”,政府若想正式將改名永久化,仍需尋求國會批準。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認為這只是政治作秀。有前國防官員和國防顧問對“政治新聞網”表示,改名不僅會花費數百萬美元的資金,還可能會向美國的盟友和對手釋放出“美國會變得更加好戰”的負面信息。
“仍然非常注重防御中國”
那么,這一系列信號是否真的意味著美國國防戰略的實質性轉向呢?美國獨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伊萬·伊蘭把新戰略對中國事務的明顯降級視為一個積極進展。在他看來,美國國防部、軍工復合體以及外交政策機構多年來一直在夸大所謂的“中國威脅”,美國強調西半球防御是在重回傳統勢力范圍,該地區的安全對于美國來說比烏克蘭等地區的安全更重要。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位美國國防官員告訴歐洲國防工業網,新的《國防戰略》仍然非常注重防御中國,其采取的西半球視角本質上是為了“更好地對抗中國在拉丁美洲的活動”。在此前通過的“大而美”法案中,最大的國防支出類別就是造船業和“金穹”導彈防御系統,這被視為美國為未來印太地區可能出現的海空沖突做準備。而且,該法案只提出要對印太司令部的發展提供資金,沒有對其他戰區進行“特殊照顧”。
保衛民主基金會軍事和政治權力中心高級主任布拉德利·鮑曼分析稱,長期以來,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勢力一直活躍在拉美地區,而美方的應對往往介于“不存在和無效之間”。新戰略強調通過聚焦本土和西半球安全,削弱中國在拉美日益增長的影響力,這也是近期美國強化對拉安全與外交攻勢的目的之一。學界有觀點認為,美國新的國防戰略可能會借拉美地區塑造一條“外圍遏華”路線,在印太采取“遠程威懾為主、前沿存在為輔”的姿態。
據美國國防新聞網站BreakingDefense報道,很多分析人士都在等待《國防戰略》報告的發布,并希望該戰略能夠消除現階段美國國防政策的“矛盾性”。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稱,美國軍方領導人已就即將公布的《國防戰略》報告表達嚴重關切,軍方的失望情緒日益強烈,認為該戰略目光短淺,而且可能實際上“無關緊要”,因為總統在外交政策上采取“高度個人化、有時相互矛盾”的做法。
9月30日,赫格塞思召集軍界高層人士在弗吉尼亞州舉行了一場罕見會議,近800名高級將領被臨時通知參與集會。在會議上,總統特朗普和赫格塞思發表了具有爭議性的演講,暴露出五角大樓政治領導層與軍事領導層之間的分歧。演講主要內容包括要求所有作戰兵種崗位在體能要求中采用“最高男性標準”、未來可能還有更多人員削減計劃、美國的城市可以用作軍隊“訓練場”等。有美國國防部前高級官員評論稱,這場會議可以被概括為“錯誤的信息、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受眾”。
學界有一些聲音對美國國防戰略重心轉變頗有微詞。比如,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發布報告稱,美國國防從“海外大規模作戰”轉向“本土防御”存在巨大風險,可能會分散資源、削弱美軍戰斗殺傷力、模糊各政府機構間的職責分工。報告承認先進的巡航導彈、高超音速武器和無人機等讓美國本土面臨更大威脅,但采購大量攔截武器、傳感器和部署部隊應付本土威脅需要耗費巨額資金,可能會擠占原本用于研發和采購應對海外戰爭的先進武器的預算。文章呼吁國防部更好地支持和整合國土安全部等機構的現有職責,而不是取而代之。
“歐洲國家重新審視美軍事承諾”
美國政策研究智庫史汀生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凱利·格里科警告說:“如果美國的新國防戰略最終以含糊不清的方式執行,或根本沒有貫徹執行……那么我認為存在一種危險,即我們將維持相同的承諾、相同的存在,但實際上與盟友的伙伴關系將不再那么牢固。”
據了解,主導2025年《國防戰略》報告的科爾比政策團隊還將撰寫《核態勢審議報告》以及《導彈防御評估報告》,前者評估美軍在全球的核部署,后者評估美國和盟國的防空系統部署。知情人士稱,這三份報告相互呼應,都釋放出美國盟友要更多承擔起自身防務責任而不要指望美軍進行太多干涉的信號。一些盟友已經十分擔憂美軍會從歐洲和中東撤離,造成區域局勢變化。
歐盟安全研究所對美國《國防戰略》報告草案持悲觀看法。該智庫刊文稱,美國國防部現在的領導層基本都是由“克制者”陣營把持。所謂“克制者”指的是一群持有類似國防觀點的人,他們認為美軍在歐洲和中東地區活動是浪費兵力,科爾比就是“克制者”的代表人物。文章還稱,美國《國防戰略》報告受到了“2025計劃”的啟發。例如,該計劃中國防部分章節寫道,美國的武裝部隊應專注于保衛美國本土,不僅要防止導彈襲擊,還要防止非法越境和販毒,并與國土安全部密切合作。
奧地利軍事新聞網評論稱,美國國防戰略的調整可能標志著其在印太地區從采取進攻性方式轉向保持更為克制的立場,以避免事態升級,這就要求日本、菲律賓、韓國等亞洲盟友承擔更多責任。在此情況下,歐洲也開始思考這些潛在轉變,并重新審視美國對盟友的傳統軍事承諾,從長遠角度重新定義美國。
奧地利《新聞報》分析認為,如今美國改變國防戰略給歐盟安全帶來不確定性。文章認為,歐盟建立軍隊的路徑有三種:第一,在國家武裝力量之外增設一支軍隊,但歐盟成員國無法就此部署達成一致;第二,建立“歐洲北約支柱”,但這并非一支歐盟軍隊,它反而意味著與北約和美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系;第三,建立一支真正的“歐盟軍隊”,即所有國家武裝力量完全融合,置于歐盟指揮之下,但歐盟內部政治分歧根深蒂固,實力差距依然明顯,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歐洲軍隊將無法持續執行長期作戰任務。
印度陸軍退伍軍人拉姆比爾·辛格·曼恩少將日前在美國國土安全新聞網站HSToday刊文稱,美國國防戰略調整直接反映了該國正面臨“社會分裂加劇、黨派敵意達歷史高點、經濟焦慮助長不穩定”的困境。在他看來,美國國防戰略的調整帶來的全球影響是深遠的。在歐洲,盟國不得不“承擔自己的安全責任”,這可能導致北約的分裂,也標志著美國對俄羅斯威懾力的減弱。在中東,美國的選擇性干預行為已經“埋下混亂的種子”,削弱了人們對美國的信任。在亞洲,美國前沿軍事存在的削弱可能會推動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加強聯盟以及迫使亞洲盟友承擔更多安全責任。文章認為,隨著《國防戰略》即將敲定,它承諾會帶來一個強大的美國,有可能通過以本土為中心解決美國國內問題,但也面臨著讓全世界陷入四分五裂的風險。
“一份即將發布的美國安全政策文件,正成為歐洲和亞洲主要國家政府密切關注的焦點。”《日經亞洲》憂心忡忡地報道稱,如果特朗普政府全面奉行“本土優先”戰略,亞洲也難以完全幸免,甚至這種戰略收縮將會對日本造成嚴重影響。報道評論稱:“當然,幾乎沒人會質疑一個主權國家優先保衛自身領土的權利。可問題在于,美國在此過程中將犧牲多少與盟友的合作接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