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單邊開放政策進一步深化中非經貿合作
文 | 陽潤 周嘉鑫 湖南工商大學國際商學院
2024年9月,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了未來3年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建設十大伙伴行動,其中“貿易繁榮伙伴行動”闡明了中方愿主動單方面擴大市場開放,給予包括 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 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擴大非洲農產品準入。
2023年3月,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講話指出,“世界上所有國家、所有民族都應該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和權利。我們要直面貧富差距、發展鴻溝等重大現實問題,關注欠發達國家和地區,關愛貧困民眾,讓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希望。”“支持非洲發展”被單項列出,明確提出“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
2015年至2024年,中國與非洲 33 國的進出口貿易整體呈上升趨勢,從2015年的3794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24年的7531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為9.85%。從貿易格局看,中國與非洲 33國近十年的進口額、出口額和進出口總額分別占中非貿易總額的40%、30%和35% 左右,在中非貿易中占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如何以單邊開放政策,攜手非洲33國進一步深化中非經貿合作,促進中非經貿實現彎道超車,值得業界探討。
優化貿易結構,培育多元化產業合作。非洲33國出口貿易重點集中在兩大類資源型產品,即礦產品和賤金屬及其制品。2015至2024年,中國從非洲33國進口的礦產品占全類商品的比重長期超75%,安哥拉為我國的主要進口國。進口的賤金屬及其制品占全類商品的比重長期在10% 左右,在進口的賤金屬及其制品中,主要為銅及其制品,2024年進口額達375億,占賤金屬及其制品類別的98%,贊比亞為我國主要進口國。立足中非產能合作戰略,秉承互利共贏的原則,建議深化與安哥拉在石油領域的合作。鼓勵中國企業依托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在當地共同建設以技術輸出、設備配套、管理經驗分享為核心的現代化煉油化工廠。這不僅可以幫助安哥拉突破“原油出口依賴”,實現石油資源就地加工轉化,增強能源自給能力和出口產品附加值,還可以通過技術培訓培養當地工業人才,完善當地石化產業鏈配套設施,為安哥拉工業化發展注入動力。針對贊比亞等賤金屬主要進口國和消費國,鑒于其在銅、鐵等礦產資源儲量方面的優勢,建議中國企業與當地龍頭企業合作,規劃建設銅、鐵深加工產業園。圍繞銅礦開采、冶煉、深加工全鏈條,引進先進冶煉技術和精密制造設備。重點開發高純電解銅、特種銅材料、鋼合金等高附加值產品,推動當地由“原材料導向型經濟”向“加工制造導向型經濟”轉型。同時,帶動園區周邊物流、基礎設施、服務業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實現中非產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破解技術性貿易壁壘,構建標準合作體系。2015 - 2024年間,33個非洲國家共發布了9054起TBT/SPS通報,這些通報集中在烏干達等少數國家。這一數據深刻反映出大多數非洲國家在技術性貿易措施領域的監管能力薄弱,標準化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這不僅增加了非洲產品出口的合規成本,也給中國企業對非貿易帶來了不確定性。要突破這一困境,核心在于構建中非標準化合作體系。建議加強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疫、實驗室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合作,推動非洲國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技術援助向非洲國家提供標準制定和測試方法等專業技術支持。定期開展培訓,培養一支本土化、規范化的人才隊伍。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現TBT/SPS通報動態和合規要求的實時溝通。此舉不僅可以幫助非洲國家系統提升規范化管理和監管能力,還可以降低雙邊貿易的合規成本,提高產品貿易便利化的質量和效率,為中非經貿合作奠定更為堅實的制度保障。
深化單邊開放政策,強化農產品產業鏈合作。中國是非洲農產品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地國,2015 年至 2024 年,中國從非洲 33 國進口的農產品占中國從所有非洲國家進口農產品比例的 50% 左右,凸顯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在中國對非農產品進口貿易格局中的重要性。在進口農產品中,油子仁及果實、工業用或藥用植物、飼料等占比較大,2024年進口額達165億,占全年自非洲 33 國進口農產品的73%。其次是咖啡、茶及調味香料,2024年進口額達12億,占全年進口農產品的 5%,尼日爾、蘇丹、塞內加爾為主要進口國。建議在尼日爾、蘇丹、塞內加爾等重點農業進口國建設中非現代化農業示范園,用中國的標準、技術、合格評定程序引導該地區培育農產品產業體系,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和附加值,推動非洲農業從“單一原料出口”向“種植-加工-品牌”全鏈條高質量升級。深化非洲 33 國農產品“綠色通道”建設和農食產品標準、技術法規、監管體系等方面的合作,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單邊開放政策是深化中非經貿合作的重要引擎,不僅能為非洲國家搭建更廣闊的市場準入平臺,也將以包容共贏的姿態打破中非經貿傳統的合作壁壘,為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大的動力。從降低非洲特色產品進口關稅到簡化市場準入程序,一系列務實的舉措將不斷擴大中非貿易規模,拓寬中非合作的領域。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非洲國家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未來,隨著單邊開放政策的進一步實施見效,中非經貿合作必將在產業鏈協調、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領域迎來更多發展機遇。這一超越短期利益的戰略選擇,既是對中非友誼的傳承,也是中國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朝著更為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堅定決心。在單邊開放政策的保護下,中非經貿合作將不斷邁上新的臺階,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也將為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貢獻中非智慧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