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會是日本下一個“短命”首相嗎?

2025年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近日落幕,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第29任總裁。由于自民黨仍是日本國會最大政黨,高市早苗大概率將在10月中旬的首相指名選舉中成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但其面臨的執政挑戰才剛剛開始。
首先,經濟政策面臨現實制約。高市早苗在競選階段將經濟復蘇作為核心議題,提出以赤字財政刺激和戰略產業保護為核心的政策組合,但這一主張受到三重現實制約。
一是財政空間已近極限。高市早苗傾向于推行積極財政與寬松貨幣政策,主張增發赤字國債。然而,日本政府債務規模已突破1200萬億日元,占GDP比重超過250%,是發達國家中債務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當前,日本央行為抑制通脹已開啟加息周期,新增國債發行將進一步加劇市場對日元信用的擔憂,加劇國債收益率上升,推高企業融資成本,進而抑制經濟活力。
二是產業保護與市場規律矛盾突出。高市早苗主張強化“技術安全”,將多項產品納入出口管制清單,試圖減少對華市場依賴。但現實是,日本半導體材料企業對華出口占比較高,部分龍頭企業的重要利潤來自中國市場。所謂“經濟安全保障”政策恐怕會導致日本企業喪失全球競爭優勢。
三是民生關切與政策重心的錯位。高市早苗競選期間的政策宣講更聚焦財政刺激與產業保護,對民眾迫切關注的養老金缺口、老年人護理資源短缺等問題一筆帶過。但這些民生問題若久拖未決恐導致其快速失去民心。
其次,外交安全政策面臨內外阻力。在外交與安全領域,高市早苗試圖強化日美同盟、推進修憲強軍,但這一路線正遭遇來自國內外的雙重阻力。
一方面,日本對美深度依附加劇戰略被動。高市早苗將強化日美同盟作為外交安全政策的核心,但這一路線正陷入依附大于自主的困境。她主張配合美國“印太戰略”,不僅計劃提高駐日美軍費用分擔比例,還承諾采購更多美式先進裝備以同步兩軍作戰體系。這種追隨式協作雖短期提升了日本在同盟中的“存在感”,卻讓日本逐漸淪為美國地區戰略的輔助工具,在對美關系中越來越失去話語權。特朗普政府不僅威脅將進一步提高防衛費占比和駐日美軍費用等,更在關稅問題上對日施壓。目前,日美雖初步達成關稅協定,但雙方對于協定中的巨額投資問題仍存分歧,不排除日美之間重新爆發關稅摩擦的可能。
另一方面,修憲是高市早苗長期堅持的目標,但這一主張面臨國內制約。日本社會對“修憲改變和平屬性”的擔憂始終存在,多數民眾擔心修憲會增加日本卷入地區沖突的風險,對修憲的支持度長期處于低位。另外,當前日本自民黨在國會的席位也無法達到修憲的門檻。
第三,政策推行面臨重重束縛。高市早苗的勝選難掩其執政根基的脆弱性,而當前自民黨少數執政格局更使其政策推進舉步維艱。從黨內關系來看,自民黨派系妥協的基礎極不穩固。此次總裁選舉中,高市早苗在首輪主要靠地方黨員票躋身第二輪,并最終以185票對156票的優勢勝出。增加的國會議員票大多來自小林鷹之、茂木敏充等敗選陣營。這是黨內各派利益妥協的結果,而非源于對高市早苗的堅定支持。未來,一旦各派利益發生沖突、平衡被打破,高市早苗執政穩定性將遭受直接沖擊。而且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在2024年眾議院選舉、2025年參議院選舉中接連失利,已失去國會兩院多數席位,成為“少數執政黨”。這意味著高市早苗提出的經濟刺激法案、防衛預算案等重大提案,必須爭取在野黨支持才可能獲得通過。但如何既提出符合自身主張的政策又獲得在野黨支持,則是擺在高市早苗面前的一道難題。
當前,日本正處于內外矛盾交織的關鍵節點,無論誰當選首相,在短期內都難以擺脫現實結構性困境。因此,高市早苗今后面臨的政策挑戰絕不輕松,也無法排除成為下一個“短命”首相的可能。(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北亞研究所顏澤洋)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