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法國總理勒科爾尼向總統馬克龍遞交辭呈。這位馬克龍第二個總統任期內的第五位總理,以上任27天、政府存續時長僅14小時的紀錄,強化了國際輿論中法國“短命政府”形象,也讓這個歐洲大國陷入新一輪政治漩渦。法國內外都在議論,這場危機看似是執政黨與反對派的權力博弈,實則反映出法國政治生態從制度設計到經濟民生凸顯多重問題的疊加困境,多方認為這已讓法國政局陷入“換誰都難破局”的狀態。
法國政府頻繁變動的獨特性,恰恰植根于第五共和國的制度設計本身。為彰顯“真正的民主”,法國采用“比例代表制+兩輪選舉制”的復合模式:前者以席位數與得票率掛鉤,旨在保障大小政黨都能獲得參政空間,卻也因此為議會碎片化埋下伏筆;后者通過兩輪投票篩選候選人,初衷是防范極端勢力,卻在實踐中淪為了“程序正義”的博弈工具。2024年議會選舉中,馬克龍為阻止極右翼國民聯盟勝選,在兩輪投票間倉促推動策略性結盟,雖暫時壓制了極端勢力,卻也讓政治格局進一步碎片化。如今各黨派已將這種“結盟博弈”視作常規操作,議會內三分天下、勢均力敵的格局,大大擠壓了派別之間的信任與妥協空間。政府淪為各派爭奪權力的籌碼,“短命”成了制度運行的“常態”。
而制度因素之外,經濟競爭力下滑與社會認同危機的雙重推動導致“換誰都無法解決問題”。自2009年歐債危機以來,法國受產業空心化拖累,全球競爭力走低,中產階級在全球化中享有的紅利不斷縮水,高福利制度改革又直接觸碰民眾切身利益,導致民眾對政府與建制機器的不滿日益積累。與此同時,法國內部族群融合難題愈發尖銳,穆斯林與猶太人群體引發的移民、安全與融入問題,在新的國際背景下更趨復雜。馬克龍政府曾試圖收緊移民政策,卻遭到左翼“違背人權”的指責;放寬政策又被極右翼攻擊“出賣法國身份”,這種政策搖擺讓民眾對于政府的不信任感日趨增強,也讓新一屆政府上任后難以在移民問題上找到平衡點,最終只能在各方壓力下草草收場,由此又催生出更加嚴重的身份認同危機。這些隱藏在制度背后的問題,與民生、安全、環保等現實議題交織,不斷將社會矛盾引向政治領域。無論誰出任總理,都既要面對議會碎片化的掣肘,又要應對民眾對經濟民生的不滿。多屆政府無力推動有效改革,淪為政治危機的“犧牲品”。
面對政治困局,馬克龍的可選項并不多。主動辭職不僅為他本人堅決否定,法國憲法對彈劾總統的嚴格程序也讓這一路徑自1974年以來從未有過先例;再度任命總理更是兩難:若選自身陣營人選,反對派將直接以“總統壟斷行政權力、違背權力制衡原則”為由進行抵制,法案推進根本無從談起;若從反對派中挑選,又難以在經濟改革、移民政策等核心議題上達成共識。權力分享看似能打破僵局,實則不過是將矛盾從“政府更迭”轉移到執政團隊內部的持續內耗,無法解決根源問題。解散議會是另一種可能,法國憲法規定,距離2024年議會選舉已超過一年,總統有權再次解散議會,但這一操作仍有可能讓議會再度陷入無多數席位的困境,甚至讓極右翼勢力進一步擴張。然而即便如此,解散議會或許仍是馬克龍最可能打出的一張牌,這至少能夠暫時刷新法國當前的政治氣候,讓政治力量重新洗牌,但客觀看也難以觸及危機根源。
這場政治動蕩的外溢效應已經迅速顯現。在勒科爾尼辭職當日,巴黎證券交易所的CAC40指數(涵蓋法國40家頭部上市公司)下跌2個百分點;國際評級機構對法國的信心持續下滑,核心原因包括政治不確定性與社會緊張局勢直接削弱了法國推進改革、修復公共財政的能力。而在歐盟層面,法國政府的頻繁變動也必然會引發盟友的擔憂。作為歐盟外交領域的關鍵領導者,馬克龍深陷國內政治,恐將導致歐盟在當前復雜地緣政治環境下的危機應對能力進一步弱化。(作者是上海政法學院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