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華流照家國夢,文明新風潤古今

一輪明月升,清輝灑山河。自古以來,中秋是中國人情感與文化的交匯點。它不僅是自然時序的節點,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詩意與哲思在月光下交融,凝結成中華文明獨特的審美意象與人文情懷。
今時今日的中秋,在傳承千年文脈的同時,亦被賦予新時代的生機,于團圓、和諧、家國的永恒主題中,煥發出歷久彌新的光彩。
中秋之美,美在情感的深沉與綿長。月圓之夜,家人圍坐,燈火可親,品茶食餅,共話桑麻,這般場景是中國人對“團圓”最樸素的詮釋。然而,中秋的溫情并未止步于小家的歡聚。當皎皎明月高懸,無數堅守崗位的身影——戍邊的戰士、救死扶傷的醫者、日夜兼程的建設者——以“舍小家為大家”的擔當,將個人情懷升華為家國大愛。這種由親情而至社稷的情感遞進,正是中秋文化最動人的地方:它讓團圓超越物理空間的局限,成為民族認同與精神歸依的象征,如一根無形的絲線,串聯起個體與集體、家庭與民族的命運共鳴。
中秋之韻,韻在文化的賡續與創新。祭月、賞桂、吟詩、制燈……這些古老習俗并非塵封的標本,而是活態的傳承。今日,各地以賽詩會、民俗游園、非遺體驗等活動重塑節日儀式感:“雅韻賞月”演繹傳統園林之美,冰城哈爾濱的街頭音樂會與現代科技交融,蘇式月餅的制作技藝通過外國友人的直播走向世界。更值得稱道的是,中秋文化在創新中葆守初心。月餅“瘦身”倡導節儉新風,電子祝福與遠程團聚彌補地理距離,3D打印技術為花燈注入科幻色彩。這種“不忘本來而開辟未來”的智慧,使中秋既保留“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鄉愁底蘊,又契合現代人對綠色、共享生活方式的追求,成為傳統與現代對話的橋梁。
中秋之魂,魂在家國情懷的磅礴與崇高。“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中秋的團圓意識天然關聯著對土地、民族與文明的眷戀。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到航天踏月的科研壯舉,從“千里共嬋娟”的祈愿到民族團結統一的宏愿,月亮始終是中國人探索精神與物質世界的雙重鏡像。尤其在新時期,中秋更成為涵養文化自信、凝聚奮進力量的載體。在這個中秋節——建設者晝夜施工,以工程精度致敬體育強國夢;采摘節瓜果飄香,將農耕豐收與鄉村振興相融;“好家風”響徹寰宇,以孝親敬老深化倫理教化。這些實踐表明,中秋不再僅是節令的循環,更是國家敘事與個人生命的交互點,如一輪明月映照千古,激發“個人夢”與中國夢的同頻共振。
月華如練,照徹古今。中秋的永恒魅力,在于它能夠以最溫柔的方式喚醒民族記憶中的文化基因。我們品讀中秋,不僅是回味詩意與浪漫,更是確認自身在文明長河中的坐標;我們弘揚新風,并非割裂傳統,而是以時代語言續寫千年篇章。
每一盞花燈亮起,每一句詩詞吟誦,每一次團圓歡宴,都是中華文脈的鮮活脈動。愿我們在這輪亙古的明月下,既做傳統文化的守護者,亦做文明新風的踐行者,讓中秋的精神之光繼續照亮民族復興的征途。(作者系中國網時事評論員鄧海建)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