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五子奪嫡”背后的困局

10月初即將舉行的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不僅是一場決定自民黨未來掌舵者的內部競爭,更折射出當前日本面臨的多重困境。小泉進次郎、高市早苗、林芳正、茂木敏充、小林鷹之五位候選人,憑借各自不同的背景與政策立場,形成多元博弈的格局。
從五位候選人的背景來看,自民黨內部的“世襲政治”傳統與“精英晉升”路徑仍在交織,形成鮮明的代際和理念差別。小泉進次郎出身政治名門,是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次子,其祖父小泉純為前眾議院議員。憑借祖父與父親積累的政治資源,他從2009年首次當選議員起便順風順水,如今44歲已歷任環境大臣、復興大臣等職務,成為自民黨年輕一代的核心人物。相較于其他資深候選人數十年的從政經歷,小泉雖善于通過公關策略爭取支持,但在應對復雜政策與危機處理方面相對缺乏經驗。
高市早苗出身普通家庭,父親為企業職員,母親為警察,從神戶大學畢業后加入松下政經塾,逐步在政壇崛起。她憑借對安倍晉三右翼路線的堅定追隨,成為“安倍遺志”的核心繼承者。高市早苗從1993年以無黨派身份當選議員起步,歷經總務大臣、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等職務,在黨內保守派中積累了深厚根基,是日本極右翼政客代表人物。
林芳正同樣出身政治世家。其祖父與父親都曾擔任要職,擁有東京大學與哈佛大學的精英教育背景,從防衛大臣、外務大臣到內閣官房長官,擅長在各派系間尋求平衡,經常以“政界救火隊長”的角色出現。林芳正的溫和自由派立場在自民黨內獨樹一幟,卻也因發言“按部就班、缺乏亮點”被詬病“缺乏領導力”。
70歲的茂木敏充是自民黨“元老級”人物,不僅有哈佛大學學習經歷與麥肯錫工作背景,還曾擔任外相、經濟再生擔當大臣,也曾是原茂木派(已解散)的首領。他在外交和經濟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黨內資深務實派的代表。
小林鷹之來自工薪家庭,擁有東京大學與哈佛大學的精英教育背景和財務省、駐外使館的任職經歷,屬于技術官僚型候選人,是自民黨保守派的年輕旗手。
五位候選人的背景差異塑造了他們在政策立場上的鮮明特點。他們的政策主張主要圍繞日本當前面臨的三大議題:經濟復蘇、安全保障與社會治理。
在經濟政策上,五人呈現穩健與創新的平衡。小泉進次郎聚焦民生痛點,認為應盡快推出相關措施應對物價上漲,同時主張在農業領域推動改革,激活農業經濟活力;高市早苗的經濟政策更側重“保護主義”,主張強化產業保護,推動經濟安全保障政策,限制關鍵技術外流,體現出保守派對產業安全的重視;林芳正則強調適度調控,明確反對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支持日本央行逐步加息,主張在緩解生活成本上漲與控制赤字國債之間尋求平衡;茂木敏充主張推進“零增稅”政策,減輕民眾與企業負擔,同時針對政治資金問題提出改革,試圖通過重塑黨內形象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小林鷹之則從科技與產業角度出發,主張營造工業數據利用環境,推動6G、量子計算機等尖端技術發展,同時加強能源安全與海底資源開發,以科技賦能經濟轉型。
在安全與外交領域,五位候選人的立場差異最明顯,折射出日本在國際格局中的定位困惑。小泉進次郎支持強化日美同盟與提升西南諸島防衛能力,但反對使用刺激性表述,主張通過外交對話穩定地區局勢;高市早苗的安全立場最為激進,主張修改憲法第九條,將“自衛隊”更名為“國防軍”并大幅提升國防預算,強調強化日美軍事合作;林芳正作為資深外交官,秉持溫和務實的外交理念,主張在深化日美合作的同時,推動與周邊國家的務實交流;茂木敏充則相對低調,更側重通過經濟合作夯實外交基礎,主張以地方振興為抓手,提升日本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力;小林鷹之將安全與經濟深度綁定,主張制定“經濟安全戰略”,加強網絡安全與健康醫療領域數字化轉型,同時支持提升防衛開支。
社會治理領域的政策分歧則反映出日本“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的沖突。小泉進次郎倡導擴大育兒補貼、延長育兒假期,推動女性職場參與,同時支持同性伴侶制度合法化,體現出對現代社會多元需求的包容;高市早苗則堅守傳統價值觀,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強調女性的傳統家庭角色,同時反對賦予外國人參政權,體現出保守派的社會理念;林芳正雖在男女平等問題上態度謹慎,但主張優化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救災物資儲備,聚焦民生基礎保障;茂木敏充則從公平角度出發,主張通過政治改革解決社會資源分配問題;小林鷹之將教育改革作為重點,主張在中小學課程中培養公共精神與社交能力,加強英語、科學數學教育,以提升人才國際競爭力。
五位候選人的博弈,反映出自民黨內部不同利益群體與理念的碰撞。但無論誰最終勝出,都需面對日本當前經濟復蘇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加劇、黨派分裂碎片化等困境。從長遠來看,此次選舉也暴露出自民黨面臨的代際更替與理念更新等壓力。隨著年輕選民對傳統政治的疏離,自民黨若想維持執政地位,必須在保留核心支持群體的同時,吸引新一代選民。五位候選人的政策立場差異,也是自民黨應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嘗試,而選舉的最終結果將深刻影響自民黨以及日本政局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向。(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北亞研究所顏澤洋)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