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文論糧:古文中的糧食文化
中華文明的根系深植于農耕文明的沃土,而糧食作為文明存續的物質基礎,早已超越物態范疇成為政治倫理、社會秩序與文化認同的根基,繁衍出一條貫穿古今的“大國糧脈”。
在當今社會,糧食安全仍然是“國之大者”。從“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國家戰略到“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倡導,現代中國對糧食問題的思考,始終延續著傳統智慧。加強對中華傳統糧食文化的梳理、研究和解讀,不僅是對歷史經驗的傳承,更是在全球糧農治理挑戰中筑牢文化自信的必然選擇。
古文,正是糧脈傳承的重要載體。那些散落在古籍里的糧事敘述,不僅是稼穡勞作的實錄,更是中華文明應對生存挑戰的精神源泉。當我們通過深悟古文,并且能在實踐中不斷從“政在養民”的古訓中汲取民本思想,從“九年之蓄”的祖規中樹牢危機意識時,優秀傳統文化便在現實土壤中完成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正是本書立足古文、觀照當下的初心所在。

本書從古文視角研究解讀糧食文化,精選40則縱跨先秦至明清的古文片段,涵蓋了經、史、子、集等不同類別,分設四個章節闡釋糧食文化的多元內涵。
第一章“民以食為天”精選的10則古文片段,是從《史記》“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的論斷出發,系統展現糧食在國計民生中的基石作用。《尚書?益稷》記載大禹與后稷為實現“烝民乃粒”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勾勒出早期以農求生、以糧安邦的智慧;《尚書?大禹謨》提出“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將糧食供給納入德政體系;《禮記?月令》對“農事備收”的記載,展現了周代糧食倉儲的制度性規范;《論語?顏淵》中孔子弟子有若“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的言論,揭示了“藏富于民”的民本內核;《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樂歲終身飽”的民生理想、《管子?牧民》中“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物質基礎論”,將糧食安全與社會文明關聯;《墨子?七患》以“饉、旱、兇、匱、饑”的分級標準,凸顯農耕社會對糧食危機的認知水平;《國語?周語上》強調“夫民之大事在農”,將農業視為祭祀、繁衍、財用的本源;《商君書?農戰》把糧食生產與軍事戰略結合,形成“農戰合一”的治國方略;《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中趙充國“萬人留田”的屯田政策,將糧食安全延伸至邊疆治理,展現了宏觀視野下的糧食戰略。
農業生產是人與自然對話的藝術,古人在與土地的長期互動中形成了“盡地力之教”的認識與方法。本書第二章收錄的古文片段,展現了先民以人力統籌天時、地利等自然要素,進而發展農業的精妙智慧。《周易?系辭下》記載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將農具發明視為社會進步的標志;《荀子?王制》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失時”的農時觀,與《呂氏春秋?士容論?審時》中“為之者人,生之者地,養之者天”的“三才”理論,構建了“順天應人”的耕作哲學;“躬耕帝籍”的禮儀傳統在《呂氏春秋?孟春紀》中可見一斑,彰顯了君王的重農意識與示范作用;晁錯在《論貴粟疏》中有“入粟拜爵”的政策設計,通過將糧食與爵位、刑罰掛鉤,激發民間生產積極性;王符《潛夫論?愛日》中“日力建功”的論述,強調勞動時間對農業產出的決定性作用;李安世《均田疏》中“均量土地”的主張、蘇綽“六條詔書”中“勸課有方”的吏治要求,將生產激勵落實到土地分配與官員考核中;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涉務》中對“幾涉入倉”的描述,通過耕種、薅鋤、簸揚等工序道盡了糧食生產的艱辛;徐光啟在《廣群芳譜?甘藷疏序》中記載了研究推廣甘薯的過程,展現了農作物傳播對糧食安全的突破性意義。
中國古代糧食儲備和調控制度的先進性、完備性,堪稱世界文明史上的典范。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運籌帷幄的智慧在第三章“儲積備乏絕”中得到系統呈現。《禮記?王制》提出“九年之蓄”的標準,構建起古代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管子?輕重乙》中對“粟重而萬物輕”的價格規律認知,催生了“重粟之價”的市場調節政策;《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記載的“蒸粟滅吳”典故,強調了糧食在邦交博弈中的關鍵作用,從反面印證了種源安全的重要性;《史記?貨殖列傳》記錄了計然通過市場調節平衡供需的“平糶齊物”思想,極具現代價值;賈誼在《論積貯疏》中提出“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警示,將儲備上升至國家命脈高度;《隋書?長孫平傳》記載的“義倉”制度,通過“民間每秋家出粟麥”的模式,實現了基層備荒儲備;唐代“互市交易”的開放政策、宋代呂祖謙的備荒分級理論、明代高拱主張的“海運漕運并運”物流體系、清代乾?“留心籌劃”的豐稔期儲備策略,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糧食流通的全面圖景。
糧食分配體現著一個文明的價值底色。“仁者愛人”的理念為古代糧食治理奠定了民生基調,體現在第四章“節用而愛人”中。《尚書?無逸》告誡“君子所其無逸”,要求執政者體察“稼穡之艱難”,避免奢靡浪費;《尚書?酒誥》中“惟土物愛”的訓誡,將珍惜糧食與道德修養掛鉤;《禮記?大學》提出“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的財富創造原則,至今仍具啟示意義;《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系統介紹了散利、薄征、緩刑等“荒政十二法”救災措施,體現“聚萬民”的人文關懷;《淮南子?詮言訓》中“節欲省事”的治國邏輯,將“勿奪農時”措施與“反性去載”的哲學思想相連;《晉書?陶侃列傳》記載陶侃“執鞭戲稻”的典故,彰顯官吏對糧食的敬畏;還有齊武帝“申至秋登”的賦稅延遲政策、唐太宗“躬務儉約”的君王勸農感召,均體現出“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而李參“青苗錢”的制度創新、朱棣“必罪不宥”的禁奢令,則通過政策與法治手段,確保糧食資源的合理分配。
對于本書節選的40則古文片段,我們既注重史實敘述的真實性,也兼顧政論闡發與文學表達的代表性,力求在字里行間還原古代糧安天下、食為政首的實踐智慧。當我們拂去古文獻上的歷史塵埃時,會發現先人面對的糧食挑戰——從自然災荒到市場波動,從生產效率到分配公平,從亂中救急到長遠謀劃——與當下我們要應對的重大問題何其相似!在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嚴峻復雜的今天,傳統糧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重農傳統、節糧美德、憂患意識、調控理念、勸農之道、創新之法、儲備規劃、救荒舉措等,正以新的形式融入現代糧農治理體系,使糧食文化的千年脈絡永續傳承,生生不息!
愿本書能成為一扇窗口,讓我們在字里行間感受“糧安天下”的萬鈞重量,攜手探索糧食歷史,守護文明未來;傳承千年糧心,汲取前行力量——展現時代新人在現代強國建設中的責任與擔當!
(文 | 崔志遠 本文系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5年10月出版新書《品文論糧:古文中的糧食文化》一書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