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起,韓國政府面向中國團體游客試行免簽入境政策,在兩國都受到廣泛關注。此舉恰逢中國國慶中秋雙節重疊的“十一”黃金周,不少韓國媒體認為,這有望給面臨下行壓力的韓國經濟注入新動力,韓國“各企業正在積極努力吸引中國游客”。對于近來企穩向好的中韓關系而言,這也是一個新的利好消息。
去年以來,受全球經濟下行、內部結構性矛盾等多重因素影響,韓國經濟增長顯出疲態。作為拉動內需、創造就業的重要引擎,旅游業的復蘇被寄予厚望。在韓國的入境旅游市場中,中國游客無疑是分量最重的群體。今年上半年,中國游客占訪韓外國游客的28.6%,高居榜首。根據韓國央行的分析,2019年中國游客在韓人均消費額為1689美元,遠高于美國和日本游客。為迎接中國游客,韓國旅游和零售業界迅速行動,推出一系列促銷活動及針對中國游客旅游偏好和支付方式的“量身定制”。韓國《朝鮮日報》稱,韓國“交通、旅游行業正全力抓住中國‘特需’”。新的免簽政策生效,被韓國旅游業界視為實實在在的重大利好。
需要指出的是,韓國政府的這一免簽舉措,也是對中國去年11月對韓國公民實行免簽入境政策的回應。作為全面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中國已經先后對40多個國家實行了單方面免簽措施。不少國家也作出積極回應,對中國公民采取了免簽措施或者放寬了簽證條件。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去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來到中國。這種人員流動規模的擴大,對于增進中外民眾的相互理解無疑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次韓國對中國團體游客實行免簽,以務實行動促進民間互動、增進政治互信,這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還是第一個,具有象征性的示范意義。
中韓是近鄰,通過旅游等方式開展的民間交流和親身體驗,是打破信息繭房、消融誤解隔閡的有效途徑。自從去年中國對韓免簽以來,越來越多的韓國普通游客和各界人士來到中國,2025年中國取代日本、泰國等地,成為韓國民眾首選海外旅游目的地。在中國很多城市和景區,我們都能感受到身邊韓國游客在變多,以至于“韓國年輕人周末打卡上海”“韓國游客擠滿張家界”登上了中國網絡熱搜。很多韓國民眾目睹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體驗了移動支付的便捷和數字經濟的活力,感受了中國壯美山河的多樣景致,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對中國的陳舊觀念。
中韓兩國近期在簽證政策上的相向而行,是基于現實利益和長遠發展的明智之舉。它不僅僅是一項經濟決策,更是增進友好、促進合作、推動區域一體化的戰略性舉措。簽證的便利化只是第一步,未來的關鍵在于如何將“試行”變為“常態”。這需要韓方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保護好中國游客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妥善應對可能出現的矛盾問題,真正將人員往來的紅利轉化為更深層次的互信與合作。只有當睦鄰友好深入人心,合作共贏成為雙邊關系的主旋律,中韓關系才能進入一個成熟穩定的新時期。
值得警惕的是,最近韓國一些極右翼勢力在首爾明洞等地頻繁舉行反華示威活動,個別政治人物煽動反華陰謀論,影響惡劣,嚴重破壞了中韓關系氣氛,也損害了韓國自身的形象。中國駐韓國使館已經發布安全提示,提醒中國游客加強安全防范。我們注意到李在明政府已經表示將采取措施予以管控,期待韓方能切實為中國游客到訪做好安全保障,也為中韓關系改善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隨著中韓交往的大門越開越大,相信極個別的反華逆流終將被歷史大勢所淘汰。對中國團體游客實行免簽,是韓國新政府在改善對華關系上邁出的重要一步,我們期待這個步伐還可以邁得更大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