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本的流向,素來被視為經濟信心的“晴雨表”。近期,一系列數據清晰勾勒出國際資本的“東進”之勢:國際金融協會(IIF)報告顯示,8月外國投資者向新興市場凈投入近450億美元,創近一年新高,其中流入中國市場的資金占據絕對大頭,僅股票與債券合計凈流入便達約390億美元。全球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數據顯示,主動配置型外資已連續數周凈流入A股,持續時長為2024年以來之最。彭博社也觀察到,全球資金正加速回流中國市場,中國股市年內市值增長高達2.7萬億美元,外資對A股的興趣已攀升至近年來最高水平。
這一輪資本匯聚中國,是一場“信心回歸”。它所錨定的,是中國經濟在風浪中展現出的宏觀穩定性、政策連續性與產業升級的確定性。過去一年多來,國際上不乏刻意唱衰中國經濟的雜音。然而,事實勝于雄辯。中國不僅頂住了外部需求收縮、地緣政治沖突等多重壓力,更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穩步前行。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技術“新三樣”出口持續領跑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生物制造等前沿領域創新突破不斷,這一切的背后,是中國一貫堅持的穩健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是精準有力的宏觀調控,以“組合拳”穩定預期、提振信心;更是持續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經濟肌體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正是這種可預期、可持續的政策定力,構筑了外資“敢投”“愿投”的堅實基礎,使其穿透短期迷霧,看到長期價值。
尤為關鍵的是,此輪外資流入的邏輯已悄然變革。過去,國際資本多聚焦于美股上市的中概股或傳統周期行業,投資行為帶有較強的“外圍性”與“替代性”。如今,其目光已深入A股腹地,尤其關注AI、半導體、新消費等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硬科技與新經濟板塊。正如摩根士丹利所指出,許多細分賽道中國企業已居全球領先地位,國際資本若想參與新一輪產業革命,就必須深入中國市場,搶占“一席之地”。這表明,外資的選擇已從“估值套利”轉向“成長共享”,從“被動配置”轉向“主動擁抱”。它們不再追求價值“抄底”,而是對中國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創造的長期增長紅利“提前布局”。
但必須清醒認識到,當前的外資涌入潮,仍處于“起步階段”。盡管投資意愿高漲,許多海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理解尚不充分,尤其對于宏觀調控上的理解不同。由于外部宣傳,部分外資對于中國資本市場的政府干預力度和法律透明度尚且心存疑慮。同時,跨境投資的便利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部分行業的準入壁壘等問題依然存在,呼吁港股24小時交易、取消T+1、允許市場做空等改革也在逐漸被相關部門審視。這提醒我們,吸引和留住長期資本,不能止步于一時的熱情,而需在制度型開放上持續發力,要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設,強化證券市場產品創新和監管方式迭代,以外資投資市場準入的進一步開放和逐漸完善的資金退出機制,使外資從“愿意來”轉化為“留得住、發展好”。
更重要的是,這一輪全球資本重估中國資產,其深層動因在于對“確定性”的渴求。當保護主義逆流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時,中國始終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堅定維護自由貿易,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互聯互通,到全球發展倡議聚焦共同繁榮,中國以實際行動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國際資本流向中國,不僅是看好14億人口大市場的潛力,更是對中國作為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的角色認同。
外資的“用腳投票”,正是對這一歷史趨勢最真實的注解——他們選擇的不只是一個市場,更是一個穩定、可信、充滿希望的發展共同體。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復蘇,企業創新能力持續釋放,盈利增長逐步兌現,疊加“反內卷”、促消費、穩樓市等一系列政策效應顯現,中國市場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有望進一步增強。這不僅是金融強國建設的成就展示,更是發展模式與發展信心的勝利。(作者是宏觀經濟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