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下稱“上合”)天津峰會于今年9月成功舉辦。此次會議不僅承載著總結過往合作成果的使命,更以全球治理、區域合作、機制改革三大創新為核心,為上合未來發展注入新動能,為貫徹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凝聚各方共識、激發合作動能、擘畫發展藍圖”三大使命增添新注腳,進一步擴大了上合組織的影響力、感召力、吸引力。
全球治理:從區域平臺到全球角色,積極貢獻上合方案
當前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單邊主義沖擊、地緣沖突加劇等挑戰,世界期待上合方案、上合行動。上合作為新興多邊機制代表,正探索全球治理新路徑。
首先,踐行真正多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結合倡議,明確主張:一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在現行國際機制中,全球南方代表性嚴重不足,推動金磚國家、上合等新興機制與聯合國深度協作;二是強化多邊機制效能,支持上合與東盟、非盟等區域組織建立伙伴關系,聚焦反恐、海上安全等議題,深化多邊對話機能;三是創新全球治理工具,推動建立上合參與全球治理的平臺,支持全球南方國家參與全球氣候談判、數字規則制定等進程。
其次,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填補治理赤字。針對全球發展赤字,上合組織近年來在金融、醫療及其他民生領域持續聚焦發力:一是金融領域聚集資源,搭建平臺。中國國開行設立上合組織銀聯體專項貸款,共同支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合作、產業合作、中小企業和社會民生等領域項目實施,特別是天津峰會期間同意設立上合開發銀行,這是突破性進展;二是醫療領域引領合作,落實惠民合作。中國在本次接任輪值主席國后積極推動衛生健康領域務實合作,截至峰會召開前就已實施“健康快車國際光明行”,并設立中吉、中烏“健康快車防盲合作中心”,切實提升上合組織成員國民眾健康福祉;在天津峰會上,提出在上合國家開展1萬例癌癥篩查。三是可持續發展領域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接,在減貧、教育、環保等領域實施“小而美”民生項目。天津外國語大學籌建的“上合青少年語言文化交流營地”,正是通過實際項目踐行“上海精神”,打造上合公共產品供給的“天津模式”。
最后,探索爭端解決新機制,維護區域安全穩定。針對區域沖突頻發、傳統安全問題回歸的挑戰,峰會創新預防性外交機制,如建立預警體系對熱點地區進行風險監測、推廣元首會晤、外長磋商等高層級對話化解分歧、強化法治保障。成員國領導人再次強調地區安全與穩定的重要性,簽署一系列推動安全與穩定的協定,宣布成立上合組織應對安全威脅與挑戰綜合中心及信息安全中心、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中心、上合組織禁毒中心,并在中亞分別落地,成為上合組織安全合作的又一重大進展,大大提升成員國應對新威脅新挑戰的能力,更有效維護地區和平安寧。
區域合作:從安全優先到多元協同,打造經濟新引擎
上合成立初期以安全合作為核心,如今正加速向安全、經濟、人文的多元協同轉型。天津峰會立足新形勢下的經濟特點,在區域合作領域實現從紙面協議到實體項目的跨越,為當今時代背景下的區域經濟復蘇提供新動能。
第一,數字經濟成為區域合作新增長極,基礎設施聯通突破瓶頸。峰會將數字經濟列為優先合作領域,元首理事會發表關于成員國加強數字經濟發展的聲明,從而為《上合組織成員國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提供了支持。同時,聲明也明確了上合組織加強數字經濟發展的八個行動方向,使成員國的數字經濟合作有了具體落腳點和抓手;在建設跨境數字基礎設施、建立數字貿易規則及數據跨境流動標準、培育數字產業生態等方面加強互聯互通,帶動成員國數字經濟規模實現新突破。
第二,能源與互聯互通合作深化,構建“硬聯通”網絡。在互聯互通領域,峰會推動上合互聯互通規劃落地,明確南北走廊、東西走廊雙軸布局建設;能源合作方面,涵蓋石油煉化、光伏電站等領域。峰會明確提出繼續落實成員國之前簽署的一系列協議、構想,加強海關通關、檢驗檢疫、農產品和食品安全領域國際合作,推動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進一步發展,切實提升互聯互通水平。
第三,地方合作成為區域協同“毛細血管”,天津實踐打造合作新樣板,為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次峰會,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綠色產業合作平臺、數字經濟合作平臺、職業技術教育合作中心落地天津,成為實踐上合行動的重要抓手。
作為峰會舉辦地,天津正以“后峰會效應”為契機,推動地方合作走深走實,繼續打造更多“天津印記”。在產業對接方面,天津梳理出百余家企業需求清單,重點匹配并推動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等領域合作;在生態合作方面,天津市參與荒漠化治理、跨境河流與濕地保護等項目,成為我國地方踐行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的新典范;在人文交流方面,天津外國語大學正發揮著匯通上合成員國的人文紐帶作用:從承建峰會輪值主席國工作成果清單中唯一專門研究機構“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研究中心”擔負起智庫使命;到設立“上合創新班”“國際中文+人工智能”等特色項目為上合國家輸送區域國別、國際貿易、人文交流、國際中文教育等專業人才;還將建設千余平米的上合國家文化體驗館“上合之家”,全景式呈現上合組織“和合共生”的精神內核與發展成就。
機制改革:從擴容到提質,構建高效務實的組織架構
上合自2001年成立以來,歷經24年發展,已從最初的6個成員國擴容至10個正式成員國、17個伙伴(含觀察員與對話伙伴合并后),成為覆蓋歐亞大陸、人口占全球40%多的綜合性區域組織。然而,一些機制與現實瓶頸長期制約了上合的效能。天津峰會恰恰以務實高效為核心,推動機制改革實現歷史性突破。
首先,組織架構簡化打破層級壁壘,擴員效率顯著提升。峰會首次取消“觀察員”“對話伙伴”兩級身份,統一整合為“伙伴”,明確伙伴可通過簡化程序轉為正式成員國。這一改革大大簡化并提速成員身份轉換流程。
其次,分層決策機制破解決策困境,核心議題優先推進。針對關鍵議題,峰會創新采用核心議題與靈活參與模式予以破解。在安全、經濟、人文核心領域,由部分成員國倡議形成共識后提交全體會議,其他成員國自主選擇參與的模式創新,大大提升上合效率。例如,在數字經濟合作框架中,采取求同存異的機制設計,既維護組織團結,又避免可能的停滯僵局。
最后,秘書處職能強化推動務實合作,從協調平臺轉向協調實操兼顧。天津峰會賦予秘書處更多新任務:一是統籌落實峰會成果,對工作成果清單分類跟蹤,定期向成員國提交進展報告;二是設立合作基金,用于推動中小項目快速落地;三是強化與成員國地方政府對接。例如與天津市共建多個合作中心,協調包括友城交流、魯班工坊、上合青少年“感知天津”研學營等在內的地方項目。
上合天津峰會的全球治理、區域合作、機制改革三大創新著眼未來合作,推動成果從共識轉化為實效。三大創新不僅是對上合24年發展經驗的總結,更是對未來10年全球格局演變的前瞻。從簡化擴員程序到設立開發銀行,從數字經濟示范區到全球治理倡議,上合正以務實高效、開放包容的姿態,為全球治理和區域一體化貢獻中國智慧。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唯有持續提升全球角色、強化區域協同、深化機制創新,才能推動上合組織在新的歷史階段展現更大作為。在三大創新的驅動下,上合必將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24歲的上合,正以蓬勃的朝氣從天津再出發,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開啟充滿希望的新航程!(作者是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