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烈士最好的紀念,是將其夙愿化為現實

2025年9月30日是我國第十二個烈士紀念日。以國家之名祭奠忠魂,既是對歷史的深沉回望,更是對未來的莊嚴承諾。今天我們緬懷英烈、崇尚英雄,就是要弘揚他們的崇高精神,將“茍利國家生死以”的忠誠基因融入血脈,把“為有犧牲多壯志”的大無畏氣概化為行動,讓英烈們用生命鑄就的“精神長城”,真正成為我們通向復興偉業的“力量之源”。
紀念烈士,是對歷史最虔誠的致敬。李大釗、瞿秋白、夏明翰、方志敏、劉志丹、楊靖宇……這些鐫刻在民族豐碑上的名字,以及千千萬萬未曾留下姓名的英魂,在國家和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用血肉之軀為我們筑起今日的和平家園。今天的我們,雖已遠離硝煙彌漫的戰場,卻依然要接過他們手中的接力棒:在科研崗位上攻堅克難,在基層一線精耕細作,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英烈們用生命換來和平的“今天”,我們要用奮斗創造美好的“明天”——這是對歷史最好的銘記,也是對烈士最深情的告慰。
紀念烈士,增強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我們身處和平年代,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然而,這份來之不易的安寧與昌盛,是無數革命先烈以熱血和生命澆鑄的基石,而非一勞永逸的終點。放眼當下,挑戰依然嚴峻:貿易壁壘的層層圍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之痛、社會轉型期公平正義的現實考驗,乃至意識形態領域的悄然侵蝕……面對這些風險與挑戰,我們更需從先烈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牢記先烈“寧可前進一步死,絕不后退半步生”的決絕意志,保持“枕戈待旦”的高度警醒,永葆奮斗進取的姿態,唯有如此,方能守住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寶貴成果。
紀念烈士,弘揚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推動國家前行、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引擎。烈士們用生命寫就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最鮮活的注腳。我們要把這種精神內化為流淌在血脈里的行動自覺,滲透進日常生活與工作的細節。牢記“為了民族復興”的殷殷囑托,把愛國主義沉淀為工作時的專注與認真,把集體主義凝結為互助時的暖心與善意,把英雄主義淬煉為面對困難時的勇氣。讓烈士們用生命播撒的精神之花,在我們這個時代綻放出最絢麗的新時代芳華,結出最豐碩的精神碩果。
烈士們以生命為筆、熱血為墨,鑄就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他們的功績化作巍巍豐碑永垂天地,精神成為滔滔江河萬古長流。在這個追思英烈的日子里,我們懷著無比崇敬與深切感激之情,緬懷烈士們的豐功偉績,傳承弘揚他們的崇高精神,將烈士精神化作腳踏實地的奮斗力量,讓居安思危融入全民族的行動自覺。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投身于國家建設與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對烈士最好的紀念就是將他們的夙愿化為現實,在復興征程上續寫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篇章。(作者系中國網時事評論員劉獻登)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