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發表視頻致辭,宣布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爭做得更好。在全球氣候治理合作面臨嚴峻挑戰的背景下,中方的莊嚴承諾彰顯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堅定擔當,有力提振了各方應對氣候問題的信心,也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新的動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高度評價中國方案,強調這對全球氣候行動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習近平主席提出“1+3+3”的系統性目標框架,即一個總量目標、三個量化指標(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量、森林蓄積量)和三個定性指標(新能源汽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氣候適應型社會建設)。這是中國首次提出全經濟范圍、包括所有溫室氣體的絕對量減排目標。這一新目標不僅是履行國際責任,更是服務于自身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需求,具有務實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是真正能落地見效的方案。輿論普遍認為,這意味著中國在氣候治理的制度安排上實現了關鍵躍遷。
國際社會廣泛歡迎中方的最新方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稱,中國在實現并超額完成應對氣候變化與清潔能源目標方面有著長期卓越的記錄。英國廣播公司(BBC)將中國關于減排的目標評價為“里程碑式的承諾”,《經濟學人》雜志則表示,中國的“適度氣候目標往往帶來的是超預期完成任務”。發展中國家輿論也普遍為此目標感到鼓舞。《印度快報》表示,過去一年氣候行動在各國優先事項中屢屢讓位,令人失望,但在最近幾天,全球氣候治理終于出現了新的進展。
為何世界如此信任中國的承諾?這來自于中國一以貫之的踐諾成效。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場持久而艱巨的系統性工程,既考驗國家治理能力,也檢驗意志和決心。中國始終是履行減排承諾意志最堅決、行動最有力、落實最有效的國家。過去十年,中國不僅在風電、太陽能裝機和森林蓄積量方面提前完成2030年目標,還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多年全球第一,電動化轉型速度遠超歐美國家。憑借產業規模和供應鏈優勢,中國推動了綠色技術成本的持續下降,使清潔能源在全球范圍內更可及、更實惠。
這一氣候承諾的分量之重,還需要放在全球氣候治理的現實背景下來理解。今年是《巴黎協定》達成十年的時間節點,也是各國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重要節點。但美國兩度宣布退出該協定,甚至在聯大會議上大談“清潔、美麗的煤炭”。歐洲當年信誓旦旦的氣候雄心,也有許多被放棄或未能實現。此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最重要的氣候融資問題上分歧明顯。這些都在不斷削弱人們對于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全球氣候治理合作走到“不進則退”的關鍵節點。在此情況下,負責任大國做出新承諾受到全球矚目,順理成章。
近期不少西方咨詢公司展開的多項國際調查凸顯出一個趨勢,中國的全球好感度穩步上升,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全球治理中的理念與實踐受到越來越多國家民眾的認可。從中國在減排領域的“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到四大全球倡議的提出和落實,中國源源不斷向世界注入確定感和安全感。這份篤定來自“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國擔當,來自“同球共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世界可以相信中國”,正在不斷地具象化。
氣候問題是全人類共同挑戰,應成為合作的橋梁,而非對抗的工具。中國在氣候問題上真真切切的貢獻,及其在各領域言出必行的負責任大國形象,都印證了始終致力于維護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都將繼續履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推動共建一個清潔、美麗、可持續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