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成效幾何?

9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成就。“十四五”時期,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全面深化。五年間,黨中央扎實推進金融治理體系重塑,強化頂層設計與制度執行力;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實現雙升,科技創新、綠色轉型和民生改善獲得堅實的金融支持;高水平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中國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地位與影響力不斷提升。
“十四五”時期的金融體制改革,充分回應了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為國民經濟注入了更加堅韌的金融動能。面對國際地緣政治復雜局勢,中國金融業不斷提升風險防控和跨境管理能力,構筑了主動塑造而非被動適應的戰略格局,為“十五五”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金融治理體系重塑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制度基礎
“十四五”時期,中國全面重塑金融治理體系,是金融體制改革中最具標志性的成果之一。首先,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領導體制和監管體制進行系統性重構。2023年,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設立,加強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金融治理效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推進新一輪監管體制改革,實現金融監管體系的整體性重構,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的“五大監管”,推動監管能力整體躍升。
通過一系列重要的改革舉措,中國金融治理在頂層設計和制度執行上形成前所未有的合力:一方面,制度的穩定與權威為經營主體提供可預期的環境,減少監管套利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了市場運行的透明度和信心;另一方面,從國民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穩健有序的金融治理體系牢牢守住了不發生金融風險的底線,有效維護了系統性金融安全,為金融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重點領域創造了制度條件。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實現質效雙升
“十四五”時期,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升。中國人民銀行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推動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初步形成,政策實施和傳導機制更加有效,為“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順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并指出金融系統扎實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其中,尤其是在科技金融領域,政策框架持續健全,提升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能力,滿足科技型企業在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融資需求。在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方面,成果同樣顯著——“十四五”期間,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普惠小微貸款、綠色貸款的年均增速均超過20%,中國已在“十四五”期間發展為全球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
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不斷提升的基礎上,結構優化的方向也逐漸明確。自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按照中央部署,出臺了一系列貨幣金融政策舉措,及時穩定了市場預期,提振了社會信心,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和高質量發展,使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綠色轉型和民生改善等關鍵領域?!笆奈濉逼陂g,金融服務質效的提升顯著增強了經濟發展的韌性和動力,為未來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經濟結構優化轉型提供了堅實的金融支撐。
高水平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躍升
“十四五”時期,中國在穩步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方面也取得諸多實質性突破。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各金融管理部門,有序推動金融服務業和金融市場的雙向開放,拓展了滬深港通、債券通、互換通等互聯互通機制,便利更多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金融市場,顯著提升了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水平。
同時,“十四五”時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實現新的躍升。通過不斷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人民幣清算網絡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離岸市場發展穩步推進,市場對人民幣的內生需求持續增強。截至2025年5月31日,中國已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已成為中國對外收支的第一大結算貨幣,并躍升為全球前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和支付貨幣。這些成就表明,“十四五”時期,中國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提升。而對于國民經濟而言,金融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化,也進一步增強了中國跨境結算和投融資的自主性與安全性,有助于降低企業匯率成本和跨境交易風險,同時也吸引了更多長期資本流入,形成開放與穩定的良性互動。(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劉錦濤)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