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紀念聯合國成立80周年高級別會議在聯合國總部舉行。與會各方強調,要重申對多邊主義以及《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承諾,攜手共進,強化聯合國作用。
二戰勝利是人類正義的勝利,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維護戰后國際秩序,本質上是捍衛人類共同的正義與良知?;仡?0年歷史進程,戰后人類文明所取得的一系列偉大成就與歷史經驗值得人們認真總結、梳理,其中那些最基本的宗旨、原則,應當得到莊嚴重申并銘記。這些成就仍是支撐人類今天得以生存在這個星球的堅實地基,這些經驗也仍是引領人類文明奔向下一個80年的歷史借鑒。
人類和平事業面臨嚴峻考驗
如今,一股挑戰戰后確立的國際秩序的歷史逆流涌動。個別國家奉行霸權主義、單邊主義,肆意沖擊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后國際秩序,踐踏《聯合國憲章》確立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大國之間地緣政治博弈、對峙加劇,局部沖突和熱點交織疊加,全球沖突數量達到二戰結束以來新高;俄烏沖突延宕超過三年,實現和平仍困難重重,巴以—中東沖突愈演愈烈;以武力改變國家主權邊界事件,在冷戰結束以來不斷發生。
逆全球化潮流愈演愈烈,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進展嚴重滯后,氣候變化問題日益突出,數字鴻溝進一步擴大發展差距。歷史虛無主義、歷史修正主義沉渣泛起,以錯誤史觀模糊是非標準、挑戰正義良知,侵蝕戰后國際秩序的根基。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單邊主義、霸凌行徑危害深重,世界和平面臨現實威脅。
作為戰后世界秩序和國際體系主要建構者的美國,在奉行“美國優先”政策下,推行“退群”外交,大幅度減少國際公共產品供給,顯示出美國從世界退出的趨勢,致使既有國際秩序受到沖擊和動搖。一個沒有美國參與,即所謂“G減1”的世界將會怎樣的問題,已引發國際輿論熱議。
聯合國是二戰后國際秩序的核心。盡管現行國際秩序并不完美,但不必推倒重來,而應在悉心維護的基礎上深入改革完善。80年來,中國是戰后國際秩序的創建者、建設者、受益者,也是堅定的維護者。在當前各種全球性威脅和挑戰面前,中國以堅持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大勢的大判斷,堅定走多邊主義道路,愿與世界各國一道,積極參與國際體系的改革與完善。
中國始終堅持世界只有一個體系,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只有一個秩序,就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只有一套規則,就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中國倡導的新機制新倡議,是對現有國際機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使其更加公正合理,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踐行真正多邊主義的決心不會變,推動多邊合作的行動也不會變。中國愿與世界各國共同努力,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切實推動國際體系改革向好向善。
攜手共進,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中國超越不同歷史文化、國家制度、意識形態的隔閡與局限,尋求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最大公約數和各國利益多元化的交匯點,以造福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宗旨,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以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解決世界面臨的諸多政治、安全、發展、文明和生態領域的問題與挑戰。
今年9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并表示愿同各國一道,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示了一種與傳統不同的國際關系新方案。相互尊重主權,當然是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國家間平等相處的基礎。以合作互惠為基礎的雙贏是中國外交政策奮斗的目標,這一理念貫穿于中國的外交政策。過去80年中,中國主張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中國在與國際社會打交道中,學習摸索出了與不同國家相處的經驗,尤其是在與美國、俄羅斯和歐洲一些國家的外交實踐中,更是摸索出了一套新的大國相處之道。國際社會可以從中國的外交實踐中,看到一種可行的新選擇方案。
中國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堅持開放包容、不搞封閉排他,堅持以國際法為基礎、不搞唯我獨尊,堅持協商合作、不搞沖突對抗,堅持與時俱進、不搞故步自封。中國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主張國際規則由各國共同書寫、共同維護,世界上的事要各國商量著辦,不能允許誰的“胳膊粗”就聽誰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正在積聚越來越多的國際共識,正以制度、機制的形式融入當今國際秩序。
中國正在力所能及地提供更多優質國際公共產品,以可觸可及的實際行動參與全球治理改革的實踐。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擘畫出世界共同發展、普遍安全、共興文明的最大同心圓,正在實踐中有力有序地推進,贏得廣泛的國際贊譽和各國積極參與。
中國力量每增長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
過去80年,在和平與安全問題上,當今世界上找不到比中國記錄更好的大國。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從未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或沖突,沒有侵占別國一寸土地。當今中國正處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當然期盼保持世界長期和平的大局面,不僅為自身也為全球經濟發展,創造穩定、良好、確定和可預期的國際大環境。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員。中國參與創建的東亞經濟-治理體系、金磚合作機制、上合組織、亞投行等,正在成為全球南方國家集聚的經濟發展和全球治理的國際合作平臺,功效卓著。金磚機制如今已成為全球南方合作的主心骨和南方國家增長的發動機。去年11月,習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國支持全球發展的八項行動,為全球南方加快發展注入新動力。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都將與其他全球南方國家一道,推動實現全球南方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和技術發展,國際秩序早已溢出傳統空間和邊界,網絡、大氣層及外太空、海底、虛擬的數據與算力空間等正在成為國際秩序空間的新邊疆,成為大國博弈的新場域。對這些新空間的戰略控制,將直接轉化為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力、經濟杠桿和軍事安全優勢。大國正通過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以及先進的制造業等加速前行,在涉及敏感層面的高技術前沿領域展開激烈的技術與市場競爭。中國率先推出一系列相應國內規管法規政策,也一再呼吁大國間展開合作。大國必須擔負起合作制定治理機制的責任,建構切實有效的國際法制約束體系。戰后80年大國在核武器、生化武器管控制度構建方面的經驗,仍可借鑒。
與此同時,在全球范圍內,技術鴻溝日益深化、南北分化局面正在出現。面對西方高筑的技術壁壘與綠色轉型障礙,全球南方國家普遍存在數字基礎設施不足,受到資金短缺與技術轉移機制缺失制約,面臨淪為高科技與數字鴻溝新殖民地的風險。國際社會正在通過相關合作框架,努力消弭南北差距及發展的不平衡。全球南方國家希冀看到大國擔當、引領全球綠色和數字化的發展。
發展壯大了的中國向世界承諾,中國強大了也絕不稱霸。中國愿同世界上所有國家一道,以史為鑒,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弘揚正確二戰史觀,堅決維護戰后國際秩序,堅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為人類前途命運爭取更加光明的未來。(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