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節里話“糧魂”:中國人的糧食文化密碼

2025年的秋風拂過華夏田野,金色的麥浪在陽光下翻滾,沉甸甸的谷穗壓彎了秸稈。目前,全國累計收購夏糧小麥已超1億噸,預示著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這是屬于中國農民的豐收節,是對一季辛勞的禮贊,更是對流淌千年的糧食文化的深情回望。

金文:豐(豐)
糧食文化的起點,藏在“豐”字里,那是古人對豐收最樸素、也最虔誠的向往。金文“豐”和“豐”本是兩個不同的字。“豐”像一株根莖粗壯、籽實飽滿的農作物,而“豐”則像兩株“豐”放在了器皿(豆)里面,本意是“盛滿”的意思。“豐”源于豐收慶典。自古以來,每當豐收時,人們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典儀式,向上天、祖先進獻新收獲的谷物。人們用一種叫“豆”的器皿盛放谷物,雙手秉持,并緩緩登上祭臺,供上祭品,以表達敬畏和感恩。這便是“豐登”的深意,既反映了人們豐收時的喜悅,又蘊含敬天祈豐的思想。
糧食的豐收,需要天時地利,更需要人們的辛勤勞動。從農作方式到技術革新,再到制度保障,中國人在求“豐”的路上從未停歇。如今,中國把糧食生產視為“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注重統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糧食生產的可持續增長。
豐收不僅讓谷倉滿溢,還讓人民享受豐收紅利,這便是“糧安天下”的深層內涵。明代名臣于謙的《平陽道中》一詩,便勾勒了“糧安”的生動圖景:“楊柳陰濃水鳥啼,豆花初放麥苗齊。牙逢盡道今年好,四月平陽米價低。”楊柳遮陰、水鳥歡啼,豆花綻放、麥苗整齊,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可最動人的不是美景,而是“四月米價低”——四月正是“青黃不接”之時,舊糧將盡、新糧未熟,本是糧價最高的時節,而平陽的糧食卻能保持“價低”。
糧食是根基性、戰略性物資,直接影響其他商品的價格。古代社會,糧食從“自給自足”走向“流通商品”后,糧價成為保障民生的關鍵點;而調節糧價以保持其相對平穩,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于是,“常平”思想應運而生。
“常平”是指常態化地保障糧價平穩、糧食需求與供應平衡。先秦時期的計然、范蠡、管仲、李悝等先賢,認識到糧價與其他物價以及市場穩定的關聯性,提出要通過宏觀調控方式調劑余缺、穩定物價:在豐年糧多價低時,官府買進糧食進行儲備,避免“谷賤傷農”影響生產熱情;在荒年糧缺價高時,官府放出儲備糧平穩糧價,避免“谷貴傷民”。西漢耿壽昌設立“常平倉”,密切注視莊稼的豐歉變化及糧價動態,及時收儲和發放糧食。于謙正是承襲了這份智慧,才讓平陽在青黃不接時仍有低價糧。
如果說“求豐”是人們物質基礎層面的追求,“常平”是保障穩定層面的追求,那么“珍惜”就是為人修養層面的追求,這些都是糧食文化價值體系中的重要部分。《淮南子?詮言訓》中有一段精辟論述:“為治之本,務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節欲。”這段話層層遞進,邏輯嚴密:要讓百姓安定,必先讓其財物充足;要財物充足,必先不耽誤農時;要不誤農時,必先減少勞役與干擾;要減少干擾,必先節制欲望。
“勿奪時”是對糧食最根本的敬畏。農時是農業社會的命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法則,均依賴于有充足的農時。“省事”,即減少不必要的政令、勞役和干預,否則會導致農田荒廢、民生凋敝。而其根本在于“節欲”,節制虛榮心、享樂欲和浪費惡習。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因此“節欲”就是對糧食的最大誠意。如今,全社會倡導的“光盤行動”正是對“勿奪時”與“節欲省事”的踐行;珍惜糧食,便是珍惜農民的勞動,珍惜大自然的饋贈,更是守住“足用安民”的根本。
農民豐收節不僅是一次對豐收的慶祝,更是一場文化的傳承。“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糧食始終是“國之大者”,糧食文化始終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愿我們在每一個豐收節里,都能銘記并傳承糧食文化,守住“中國人的飯碗”,讓豐收的喜悅代代相傳,讓糧安的基石永遠牢固。(作者系中國網特約評論員崔志遠)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