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通話后,美國國會眾議員代表團史密斯一行21日抵達中國進行訪問。這是自2019年以來美國眾議院代表團首次訪華,分析普遍認為,這意味著中美在穩定雙邊關系方面取得一大進展。近期中美在軍事、外交和貿易等領域先后進行高層通話或會談,議員團的訪問進一步顯示,在元首外交的戰略引領下,外界對中美進一步加強戰略溝通、為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的期待更高了。
國際輿論幾乎不約而同地用了“罕見”一詞來描述這次訪問,這固然有近年來諸多因素共同導致的中美交流普遍受阻的原因,但更多反映出國際社會對美國國會“反華大本營”的普遍觀感。就對華政策而言,國會及其下設機構近年來愈發扮演了負面、消極角色:不斷通過涉臺、涉港、涉疆等議題制造摩擦,借助立法將對華競爭固化為制度框架;與此同時,利用預算和監督權力,制約、施壓行政部門對華采取更多限制性措施。其做法不僅強化了地緣沖突,也加劇了普通民眾對中國的誤解。這一客觀現實也恰恰顯示出,美國國會議員強化對華溝通與交流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史密斯一行在此時訪華,向外界傳遞出三個信號。一是在雙方的協商下代表團得以成行,是中美溝通交流整體氛圍改善的其中一環,凸顯出元首外交在中美關系中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二是表明國會與中國直接接觸、對話交流并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情,不斷出現的反華提案無法掩蓋一部分國會議員希望加強對華交流的愿望;三是此次訪問也可能是一種風向標,推動未來更多議員前往中國,正如史密斯所說,“美國眾議院議員的訪問不應該是六七年才一次”。
美國國會在中美關系上并非沒有發揮過建設性作用。1979年1月,中美建交后僅數日,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薩姆·納恩率領的美國參議院跨黨派代表團赴華訪問。訪問結束后,納恩等議員積極推動對華友好立法,支持在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開展對華交往。幾十年來影響深遠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就部分得益于這次訪問的推動。納恩在訪華時表示,美國人民迫切希望同中國人民發展友好關系。幾十年過去,盡管中美關系歷經風雨,但兩國人民交流合作的根本愿望沒有變,也不會變。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議員團訪華原本可以不必“罕見”。
多年來,不少美國議員對中國的了解高度依賴媒體敘事和單一渠道,容易陷入偏見。通過親眼看到中國社會的實際面貌,他們能夠獲得對中國更客觀、立體和全面的認知。這種認知上的修正雖然難以立刻轉化為政策轉向,但可以在更深層次削弱極端化言論的政治效用,讓國會內部逐漸認識到,面對中國這樣一個體量龐大、與自身利益高度交織的國家,僅靠對抗性立法并不能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代表團中有長期負責軍事事務的議員,在臺海和南海局勢敏感的背景下,哪怕是有限的交流,也能在降低風險、避免誤判上發揮作用。
此次訪問為中美關系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但要讓這扇窗口持續敞開并越開越大,雙方仍需相向而行、共同努力。面對代表團的到訪,中國展現了開放、自信和建設性的姿態。這既是大國外交的定力,也是中國堅持通過對話化解矛盾的體現。史密斯一行也表達了推動中美在經貿、軍事等領域對話的愿望。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部分美國國會議員和利益集團為謀取政治私利,不斷操弄反華議題,特別是在臺灣問題上,個別惡劣事件對中美關系的破壞性尤其突出。比如國會施壓推動李登輝訪美引發了第三次臺海危機,2022年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臺,嚴重沖擊了中美政治互信,導致雙方多領域交流一度基本中斷。這些都是美國國會應該汲取的教訓。
中美是全球最重要的兩大經濟體,也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國,加強交流合作不僅有利于兩國,也與世界的繁榮安寧息息相關。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美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造福兩國、惠及世界。希望史密斯一行的訪華成為一個良好的開端,推動更多美國各界人士來中國走一走、看一看,破除對華的錯誤認知和刻板印象,為兩國友好和共同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