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2015年開始在北極國家訪學和交流,歷時10年完成8個環北極國家北極區域的田野調查。由于在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和芬蘭拉普蘭大學訪學的時間較長,筆者乘坐當地公共交通工具深入社區末端,對俄羅斯北極和北歐北極的調查比較充分。盡管俄烏沖突爆發引發北極理事會分裂,但北極治理依然正從地緣競爭向多元合作轉型,而民心相通作為合作的社會根基,是推動北極國際合作多元化的重要杠桿。
北極合作正朝著超越地緣政治的方向進行重構。北極的特殊環境經不起戰爭摧殘,這是所有北極國家民眾的共識。但現實是北極地區長期受大國戰略競爭制約,北極航線以及油氣資源開發的爭奪日趨激烈,北約與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對峙悄然升級,而國際海事極地規則與北冰洋沿岸國國內法存在執行沖突。
能夠改變這一走向的重要變量是北極的居民。北極地區常住人口約400萬,其中原住民占10%(這是歐美統計,而按照俄羅斯的統計,這一數字為30%),其文化傳統與生態智慧構成區域治理的獨特資源。原住民傳統知識(如馴鹿遷徙規律、海冰變化經驗)可為氣候變化研究提供實證,北極居民的社區網絡是應對極地環境災害的第一響應單元,尊重原住民權利是北極國際合作的道德高地。做好北極原住民和常住居民的溝通工作,是開展北極合作并保持合作持續性的根基。
目前我國與北極國家的合作需要夯實基礎,首先要做的就是民心相通,構建共同利益。以與俄羅斯合作為例,本世紀以來國內企業曾經掀起幾次投資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高潮,但合作質量高的不多,能持續10年以上的更少。筆者曾經承擔過某部門委托的翻譯任務,翻譯了約200個在西伯利亞投資失敗并引發訴訟的卷宗。這些卷宗大多涉及環保問題,而且所涉企業基本是獨資企業。如果我們的企業能與當地居民和北極原住民進行合作,很多問題也許會迎刃而解。
從北極居民的利益出發,北極合作不僅限于油氣、礦產資源以及北極航道。油氣和礦產資源開發會影響北極原住民的遷徙路徑,造成其經濟利益的損失。北極航道合作目前炒得很熱,但是每年過境的域外航次在100次左右,90%以上北極航運的運力是北極沿岸國家自己完成的。除了傳統的油氣、礦產和航運合作,目前受北極居民歡迎的還有旅游合作、生物資源開發合作、教育合作以及高科技合作,我們需要更多關注。
筆者曾經獲得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IASC)的全額國際會議旅行資助,原因之一在于英語的申請書上有一個欄目是域外國家科學家研究俄羅斯北極,筆者在上面打了一個鉤,并且寫明從事俄語學習超過35年。這從側面說明西方科研機構對俄羅斯北極的了解比較少,對俄羅斯北極原住民的了解也少,而俄羅斯占北極圈內陸地的一半還要多。俄烏沖突前,日韓的北極合作影響較大,俄烏沖突的爆發使得北極社會關系面臨重建。
北極原住民大多是東方文化的載體,和我國的北方少數民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原住民組織在北極理事會具“永久參與者”身份,但無投票權,在國際組織和活動中深耕與北極原住民的關系十分重要。 可考慮建立北極知識共享平臺、北極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設立中俄、中歐北極青年學者計劃,每年資助北極原住民青年赴中國深造。
北極生物資源利用合作正在成為熱點,芬蘭赫爾辛基機場有一個北極生物資源產品展覽館,這種展覽館目前正在其他北歐國家的機場得到復制。俄羅斯的北極機場也有大量北極生物資源產品出售,而且還對接了歐盟標準。作為北極生物資源產品的潛在消費國,我們需要有計劃地創建北極生物資源產品開發基地,可設立冰上絲路基金,支持中小企業與原住民合作社合資開發生態產品,開通北極特色產品跨境電商通道,利用中國自貿試驗區政策實現馴鹿產品、北極藥材等商品快速通關。
北極合作的未來取決于能否將民心相通從理念轉化為制度實踐。中國可依托“冰上絲綢之路”倡議,以尊重北極原住民權益為基點,構建“科學—經濟—文化”三維驅動的合作新模式,使北極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極地樣板。(作者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極地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