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外事部門負責人林佳龍竄訪歐洲多國,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已向有關國家提出嚴正交涉。林佳龍的竄訪能夠成行,少不了歐洲的所謂“親臺”團體和對華強硬群體的鼓動。另外,一些歐洲政治人物前段時間還發表過涉及臺灣問題的錯誤言論。歐洲一些人對華打“臺灣牌”施壓絕非偶然,其背后是對自身地位和中國核心利益的錯誤判斷,更折射出他們在全球格局變革中的彷徨和迷失。
首先是經濟焦慮。歐洲某些勢力打“臺灣牌”的背后,源自深層的經濟不安全感。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持續提升,歐洲傳統產業則面臨挑戰,雙方在合作往來中的摩擦矛盾增多。但歐洲一些人顯然不愿把該問題的根源歸結于自身的競爭力下降,于是就希望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將經貿領域的問題做泛政治化處理,甚至將中國認定為現有國際規則的“破壞者”。
其次是安全焦慮。俄烏沖突對歐洲的沖擊是巨大的,歐洲忽然從“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躺平”狀態,重新回到了傳統的地緣政治沖突當中,直接面對現實的安全挑戰。從樂觀主義到悲觀主義、從自由主義到現實主義的巨大落差,導致歐洲某些人在看待中國時也戴上了“焦慮濾鏡”,認定中美早晚會在臺海發生沖突,堅信所謂“今日烏克蘭,明日臺海”的歪理。這種觀點也成了歐洲某些人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搞“去風險化”的重要依據。
再次是地位焦慮。自2008年金融和債務危機以來,歐洲發展就一直步履蹣跚。俄烏沖突的爆發,更使歐洲經濟社會遭遇重創,最后不僅要為巨額戰爭軍援埋單,更是在談判過程中“上桌”都難。種種問題也讓歐洲內部的不團結進一步加劇,在國際上的聲望也大打折扣,因此其急需向外界證明自己。歐洲某些人在臺灣問題上“作妖”,就是希望博取外界關注,以證明其在國際議題上能夠發揮“影響力”。
四是自主焦慮。歐洲某些人打“臺灣牌”的一個重要動機是向美國示好,其目的是在美國對華采取競爭態勢的背景下,通過展現對華強硬姿態,來換取美國的某種政治認可。事實上,歐洲一直處在戰略自主與對美依附的糾結之中。追隨美國可以分享制度性紅利,條件是必須向美國“付費”,證明自己的價值;但美國要價不斷抬高,卻又讓歐洲深感肉痛,不想過多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美國。歐洲一面擔心中美關系緊張會使自己遭“池魚之殃”,另一面卻又總想“火中取栗”,借機撈取資本和好處。這種策略看似提供了短期的安全感,實則犧牲了歐洲的長遠利益。比如,一些歐洲智庫就經常援引美國視角下的“印太戰略”,將臺灣問題簡單地納入大國競爭框架,實際上就是戰略自主性缺失的明確表現。
除了以上四重焦慮外,歐洲某些人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偏見也是其打“臺灣牌”的重要動因。一些人將自身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奉為圭臬,難以接受不同發展道路的成功實踐,導致其對中國內政特別是臺灣問題產生嚴重誤判,將中國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正當行為曲解為“擴張威脅”。還有一些人頑固堅持冷戰思維,刻意渲染所謂“民主與專制”的二元對立敘事,試圖將臺灣問題意識形態化。在這些錯誤觀點驅動下的官方或非官方行為,已經成為中歐關系發展的額外障礙。
一言以蔽之,歐洲某些人幻想著通過打“臺灣牌”來獲取對華交往中的“優勢地位”,完全是基于強權政治的算計,是既不合法也不明智的短視行徑。這種低劣的政治操弄手段早已過時,不僅可能損傷中歐合作的大局,更是丟歐洲自己的臉面,最終還是損人不利己。歷史已經證明,任何企圖以臺灣問題為籌碼向中國施壓的行為都會遭到堅決反制。歐洲某些人的短視行為不僅無法解決自身的困境,反而會損害歐洲的長遠利益。(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