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間,中國對泰國的投資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中資企業也從泰國市場的參與者,逐步成長為區域產業鏈重構的關鍵行動者。2025年8月,云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團隊前往孔敬府、羅勇府和曼谷開展田野調查,通過實地走訪企業與深度訪談管理層及基層員工,觀察到在泰中資企業正在經歷“走出去”向“融進去”的轉型,其“入鏈”實踐正在重塑兩國區域經濟合作的底層邏輯。
在首期“海外中資企業與員工調查(2018)”期間,研究團隊對泰國北部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清邁、清萊等歷史文化名城。今年的調查顯示,隨著中老泰鐵路建設重新提上日程,孔敬府正成為吸引中國投資的新熱點。依托中老泰鐵路,該地區區位優勢放大,中國貨物經由老撾萬象南站和塔納楞內陸港集散,再通過友誼橋進入孔敬府,快速接入泰國現有的交通體系,并進一步輻射至東南亞腹地市場。同時,調查顯示,食品加工、教育培訓、數字內容等中資新業態,普遍呈現出從以往短期貿易向長期社會嵌入轉型的趨勢。企業發展策略不僅強調與泰國政府的合規框架相適應,也注重地方社會網絡的培育,并通過引入本地合作方等途徑緩解政策限制,在泰國市場獲得更穩定的成長空間。一位企業負責人坦言:“我們不是來當過客,而是已經成為這里的一部分。”
如果說孔敬府展現了中資企業在泰國市場的節點式“入鏈”特征,那么羅勇府則集中體現了我國企業集群化“入鏈”的規模效應。一方面,自2005年中泰羅勇工業園啟動開發以來,中資企業憑借園區內的集聚與分工協同生態,逐步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體系。目前,園區已吸引超過200家中資企業入駐,覆蓋整車制造、零部件配套、化工新材料與服務支撐等多個關鍵環節。同時,中資企業相關業務已由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和技術創新延伸,部分企業已在全球產業鏈中取得領先地位,并與泰國本土企業、地方社會形成緊密互動。另一方面,“入鏈”不僅意味著中資企業在供應鏈環節上的耦合,也涵蓋對東道國人力資本的持續吸納與培養。園區管委會數據顯示,中資企業在泰國的本地員工雇傭比例平均已達60%,部分企業甚至高達90%,并且一批本地中層管理人員已經成長起來。隨著更多企業將區域總部設立于此,中泰羅勇工業園已超越傳統生產制造基地的功能,逐漸演進為中資企業在泰國制度性與戰略性布局的區域支點。
在曼谷,中資企業“入鏈”模式在知識密集與技術密集型領域的體現更加明顯。與部分西方國家跨國企業傾向于采取技術封閉或知識產權保護主義的策略不同,中資企業展現出更加開放的協同姿態,推動創新資源在區域內的雙向流動。其中,國內新能源頭部企業在曼谷不僅設立品牌展示中心和用戶體驗空間,將電動汽車、儲能設備及充電基礎設施引入泰國市場,還積極與泰國能源等部門共同推進充電樁布局和電網適配改造,助力泰國交通能源轉型。通信類中資企業既向當地電信運營商供應5G基站、光通信設備等基礎設施,也聯合泰國高校與職業培訓機構開設數字技術課程,培育本地人才,有效提升了泰國社會對前沿數字技術的認知與應用水平。
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持續蔓延,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我們的田野調查表明,中國企業在泰國的“入鏈”邏輯并非如一些人所描述的是“產能輸出”,而是通過尊重當地法律法規、積極雇傭本地員工、深度融入社區網絡、踐行可持續發展等實際行動,贏得當地認可與市場空間。在泰中資企業的實踐亦表明,隨著我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中資企業正通過產業鏈深度嵌入,將企業在地發展和東道國發展緊密結合,以實際行動詮釋國際合作的真正內涵。(作者分別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云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主任、二級教授,云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西南聯合研究生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