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意基金會9月15日發布的一份最新民調顯示,自2024年1月以來,認同柯文哲遭遇“政治迫害”的島內民眾凈增150萬。這個數據透露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島內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賴清德當局正通過司法恐嚇,將政治斗爭常態化。島內民意的這一變化并非完全與柯文哲案有關,而是出于對司法公正已被踐踏的集體憂慮,更是出于對賴清德上臺一年多來持續操弄“綠色恐怖”、制造“唯民進黨”政治氛圍的不滿。
柯文哲案所引發的臺灣民意變化,只是賴清德當局把“司法”變成政治斗爭“武器”、不斷撕裂臺灣社會的“冰山一角”。過去數月,賴清德當局接連利用司法、行政等手段,對島內不同政見者進行打壓: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等推動“司法改革”的政治人物頻頻遭遇“秋后算賬”;一些地方政治人物因立場不同而被檢調“特別關注”;島內部分社會運動人士因表達異見被扣上“敵對勢力”的帽子。這種明目張膽的政治迫害,已然將島內社會共識撕裂殆盡。“臺獨”分子固然暫時得意,但縈繞在廣大島內民眾心頭的是更大的不安與恐懼。司法的威信一旦喪失,民主的外殼再華麗,也只能淪為遮羞布。賴清德將司法“武器化”,只會將臺灣社會推入更加對立的深淵。
賴清德當局不僅在司法領域玩弄手段,更在社會各個層面展開政治迫害。凡是不符合“綠色意識形態”的聲音,統統遭受打壓,兩岸文化交流首當其沖。電影《南京照相館》在島內被禁止上映,臺灣觀眾需各種輾轉才能實現觀影。文化被割裂、歷史被篡改,島內社會在“綠色審查”下只會更加分裂。教育與家庭領域同樣未能幸免。大陸配偶在臺灣的合法權益不斷被侵犯,子女的教育選擇也遭人為限制……賴清德當局以戶籍、身份為工具,迫使人們在“立場表態”與“社會生存”之間作出選擇。這種“制度化迫害”讓無數普通家庭不堪重負,更讓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而在政治層面,賴清德當局通過不斷操弄“抗中保臺”敘事,凡是批評民進黨的,立刻會被扣上“親中”或“統戰”的帽子。這種亂貼標簽的方式,進一步惡化了島內輿論環境,使得社會對話空間逐漸消失。這些迫害行為的后果,便是民眾之間的互信被摧毀,各領域充斥著敵意與恐懼,臺灣社會的團結根基正在不斷崩塌。
然而,任何政治迫害都無法持久掩蓋真相,最終只會引發民意的反彈。150萬島內民眾短短數月間在柯文哲案態度上的轉變,深刻反映出其對賴清德當局“綠色恐怖”的集體不滿。民眾感受到的,是司法的不公、文化的禁錮、家庭的傷害與輿論的窒息。一種新的共識已經開始形成:賴清德當局正在通過政治迫害,把臺灣社會推向更深的分裂。更關鍵的是,這種共識正在超越黨派和陣營邊界,無論是藍營、白營的支持者,還是曾經搖擺的中間選民,都開始對賴當局的政治迫害感到不安與憤怒。島內社會出現的這種共鳴,表明民意正在醞釀更大規模的對賴當局的反擊。
賴清德當局的政治邏輯,本質上是“以分裂換統治”,這種分裂觸及太多民眾的切身利益,必然引發逆轉。歷史不會縱容永遠的迫害,社會不會容忍無休止的撕裂。150萬人的態度變化只是一個開始,未來,若賴清德依然執迷不悟,反對甚至反抗的洪流將更猛烈地席卷而來。賴清德當局將司法變成政治斗爭的武器,把社會治理變成政治迫害,把執政合法性寄托于分裂與恐懼,帶來的必然是臺灣社會共識被撕碎,民眾信任加速流失。島內民眾要的是真正的和平、民主、公正與安寧,而不是“賴式”專斷與迫害。賴清德如果繼續罔顧民意,在分裂的道路上狂奔,不僅會讓臺灣社會受傷更深,更會加速把自己送上歷史被告席。(作者是北京聯合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臺灣研究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