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www_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_精品视频在线免费看_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免费

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首頁> 觀點中國>

“小行星防御”背后的中國技術自信

2025-09-12 11:06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距今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至15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統治地球2億年的恐龍滅絕,也標志著白堊紀的結束和新生代的開始;2013年,一顆直徑只有20米的小行星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沖入地球大氣層并爆炸解體,造成了超過1600人受傷。這些事件都提醒著人類,從古至今,小行星撞擊一直是威脅地球生物安全的重大隱患。

近日,在第三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吳偉仁院士全面闡述了我國小行星探測與防御體系構想,并宣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對一顆對地球存在潛在威脅的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演示驗證任務,先獲取其詳細特性參數,然后對其實施高速撞擊”。這一表態迅速在國內外引起熱議,并引發人們無限遐想。

事實上,中國的小行星防御事業并非臨時之舉,而是一項經過長期規劃的系統工程。早在2022年發布的《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就曾明確提出,要“論證建設近地小天體防御系統,提升監測、編目、預警和應對處置能力”,為這項事業奠定了政策基礎。通過三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中國逐步完善了任務規劃:從2023年提出“2030年實現動能撞擊目標”,到2024年確定“伴飛+撞擊+伴飛”的創新任務模式,再到如今計劃實施的首次撞擊演示任務,中國航天以穩健步伐推進著小行星防御體系建設。

所謂“伴飛+撞擊+伴飛”,指的是觀測器先抵近目標小行星獲取詳細參數,再利用撞擊器實施高速撞擊,隨后由觀測器對撞擊效果進行評估。這一過程將充分驗證動能撞擊技術改變小行星軌道的有效性,為應對潛在威脅積累關鍵數據。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航天將任務執行時間較原計劃提前了一年,既反映出應對太空威脅的緊迫意識,也彰顯了航天人在一次次突破中積累的技術自信。

此外,構建全方位的近地小天體防御,監測預警體系是基礎。目前中國正打造天地一體化協同監測網絡,形成多口徑搭配的地基監測網和具備數據匯集、風險研判能力的綜合服務系統。例如,2024年9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成功對小行星2024 RW1開展接力追蹤觀測,精準預報其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時間和位置,標志著我國小行星監測能力取得重要進展。這種“發現即有預案、風險即能應對”的體系化能力,體現了中國在太空環境治理領域已經具備專業水準。

在技術與能力層面之外,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小行星防御與太空治理視為全人類的共同事業。2018年,中國加入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積極參與全球太空安全協作。與某些國家醉心于追求太空軍事化、并將他國的進展視為挑戰不同,中國明確提出在地面聯合監測、聯合研制與載荷搭載、數據與成果共享等方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例如,2025年發射的天問二號探測器搭載的多項科學載荷中預留了國際合作接口,在執行小行星2016HO3采樣返回任務中也將積累的探測數據向國際科學界開放。而在小行星動能撞擊任務的計劃里,中方也特意規劃了國際聯合觀測時段,允許各國科研機構利用地面設備參與撞擊效果評估,形成“數據共享、成果共有”的合作模式。包括動能撞擊任務的執行位置特意選擇在距地球1000萬公里的安全區域。以上種種都充分體現了中國航天的合作精神與責任意識。

正如吳偉仁院士強調的,“如果全球共享數據,共同掌握科學成果,最后我們可能得出更加精確的結論和科學的認知,這對我們整個人類都是有好處的?!?/p>

隨著人類的足跡踏入外層空間,對小行星威脅的認知不斷深化,作為地球文明的重要一員,中國正以實際行動推動全球行星防御體系建設,將尖端技術轉化為守護地球的公共產品。這種跨越國界的責任擔當,不僅是中國航天事業的新高度,更彰顯了人類攜手應對共同挑戰的文明智慧。在浩瀚宇宙中,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中國將繼續與世界各國一道,以開放合作的姿態構建太空安全屏障,為賡續人類文明貢獻東方智慧與中國力量。(作者是航空工業融媒體中心航空產業研究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 鸡东县| 彰武县| 沿河| 云阳县| 梁山县| 澳门| 社会| 改则县| 民权县| 原阳县| 化德县| 双鸭山市| 南涧| 淳化县| 吴忠市| 武穴市| 屏东县| 静海县| 洛南县| 太谷县| 上栗县| 洛隆县| 常熟市| 称多县| 南康市| 平定县| 阿克苏市| 丽水市| 清徐县| 兴海县| 祁阳县| 华安县| 湖南省| 葵青区| 北宁市| 汝州市| 子洲县| 绥德县| 永平县| 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