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9日,作為兩年一度的全球頂級車展,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慕尼黑國際車展)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展會上的“中國陣容”繼續備受矚目。根據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中國是此次車展德國以外參展商最多的國家,共有116家展商。從整車到電池、自動駕駛、激光雷達與智能座艙“全鏈條出海”,比亞迪、小鵬、零跑等攜新品登場。在全球地緣政治動蕩、貿易保護傾向不斷抬頭的今天,中國車企在慕尼黑的集體亮相,釋放出幾大突出信號。
下個月就是歐盟正式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兩周年,以及歐盟對華相關“反補貼稅”落地一周年。實踐證明,保護主義無法阻擋市場選擇的力量。過去兩年,中國車企不僅在歐洲存在感和能見度不斷升高,同時也充分經歷了市場的檢驗。根據歐洲一家知名機構的數據,中國品牌7月占據了歐洲電動汽車銷量的9.9%,在歐洲整個汽車市場的占有率已達5.3%,連續3個月突破5%大關,充分顯示出中國汽車品牌逆勢成長的韌性和潛能。相比上屆慕尼黑車展,中國參展車企數量繼續大幅增加的事實,說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仍是基于技術領先、全產業鏈完善所形成的超高性價比,以及消費者良好體驗感和旺盛的市場需求,這才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底層邏輯。
不僅如此,中國電動汽車的進入,正在發揮“鲇魚效應”,激活歐洲傳統汽車市場的創新活力,推動整個行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我們看到,包括歐洲汽車業在內的產業界心態已經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轉型。歐洲車企積極擁抱變革,并尋求與中國同行的合作。大眾、雷諾、寶馬等車企負責人紛紛直言,面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壓力,歐洲車企需要做的是奮起直追、直面挑戰,同時借助中國同行的力量。慕尼黑車展上,寶馬、奔馳、奧迪等巨頭的新能源戰略和概念車發布,正說明了這一點。他們不再僅僅是“防守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變革者。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中歐產業界合作共贏的愿望正在超越經濟“泛政治化”的窠臼。中方在電池技術、智能化系統和可再生能源整合等方面積累深厚;歐方則在整車設計、品牌沉淀和某些高端制造工藝上經驗豐富。事實上,中歐產業界與企業間的合作意愿和實際動作,已遠遠走在了布魯塞爾某些滯后且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政策前面。從大眾入股小鵬,到奔馳與吉利深化技術合作,再到比亞迪計劃在歐洲多國投資建廠“努力使生產方式更加歐洲化”,無不彰顯雙方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的內在需求和強大韌性。
只有經歷市場檢驗的產品和企業,才能夠順應消費者的偏好和行業發展的潮流,而在貿易保護和自我封閉下生存的行業,往往會因內生發展動力不足,走向自我衰朽。中國當前新能源乘用車半年銷量552.4萬輛的超大規模市場,以及“充電10分鐘,續航400公里”的科技實力,正是市場充分競爭激發企業潛力的結果。
中國車企取得的進步和全球性影響,是中國新質生產力全面提升的生動縮影。近年來,中國消費者和外國友人都親眼看到中國電動汽車“更多了”“更好開了”“貢獻更大了”。截至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消費已超過2萬億元,有力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和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對宏觀經濟的系統性帶動作用,而這一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超深化產業布局,同樣也將成為包括歐洲在內全球綠色轉型的“順風車”。
良性競爭是不斷生成源頭活水的必由之路,開放與合作才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正解。慕尼黑車展不僅是一場汽車的盛宴,更是一場關于合作、共贏和相互成就的對話。失序的對抗將傷及共同的增長與轉型,理性的合作才有助于雙方的現實收益。歐洲需要避免讓“去風險”滑向“去機會”,以封閉應對壓力,只會內耗競爭力。在復雜的全球化進程中,彼此成就而非對立,才是中歐關系發展的正道,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