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主持“上海合作組織+”會議時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為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進一步貢獻了中國智慧、提出了中國方案。中國和歐盟作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體,雙方合作遠遠超出雙邊范疇,越來越具有全球性意義。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治理赤字不斷加劇背景下,全球治理倡議為中歐加強全球治理領域合作指明了方向。
在多邊事務中加強合作,進一步完善全球治理,是中歐合作的重要內容。中歐都是主張多邊主義、倡導開放合作的建設性力量,都主張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致力于推動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攜手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建交50年來,中歐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多邊協調合作,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作出重要貢獻。
中歐共同促成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為通過外交手段解決重大國際熱點問題樹立典范。中歐護航編隊在亞丁灣舉行反海盜演練,捍衛海上航行安全。世界貿易組織(WTO)上訴機構停擺期間,中歐及其他世貿組織成員推動建立“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安排”(MPIA),積極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中歐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公共衛生安全、網絡安全和人工智能治理等領域合作成績斐然。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二十五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上,雙方共同發表《中歐領導人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為引領全球氣候治理注入強勁政治動力。
中歐關系歷經50年的風風雨雨,當前又站在一個關鍵歷史節點上。作為世界兩大力量,中歐在合作應對新威脅新挑戰、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上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和廣闊合作空間。雙方應展現遠見和擔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切實貫徹全球治理倡議五大核心理念,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要奉行主權平等。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主權和尊嚴必須得到尊重,內政不容干涉。中歐應秉持這一原則,既相互尊重各自不同歷史文化、道路制度和發展階段,在全球治理進程中平等參與、平等決策、平等受益,又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系更多體現和反映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訴求。
要遵守國際法治。國際法和國際規則是共同的準繩,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共同維護、共同執行,沒有也不應該有例外。中歐都是國際社會中的“大個子”“大塊頭”,更應該帶頭做國際法治的倡導者和維護者。當前尤為重要的是,中歐要共同維護二戰后建立起來的國際規則和國際秩序,與時俱進地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要踐行多邊主義。支持多邊主義是中歐共同戰略選擇。在全球性挑戰日趨嚴峻形勢下,中歐應攜起手來,反對各種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行徑,堅定支持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世貿組織改革發展,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和全球經貿秩序,支持通過政治手段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共促世界和平穩定繁榮,讓多邊主義的火炬照亮人類前行之路。
要倡導以人為本。全球治理說到底,就是共同建設一個讓人人享有富足安康的世界。作為全球兩大力量、兩大市場,中歐合作就一定能更好應對各種發展與安全挑戰、增進世界人民福祉。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地區沖突不斷加劇,中歐在危機預防和沖突解決、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應加強合作,共同緩解沖突地區平民苦難,促進世界和平穩定。 中歐在多邊場合共同捍衛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將為各國擁有平等發展機會,共享發展成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始終做世界發展進步的推動力量。
要注重行動導向。衡量全球治理是否管用的標準,是看能否解決實際問題。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是中歐的共同責任。當務之急是加強協調,確保今年聯合國氣候變化貝倫大會取得成功。隨著全球人工智能技術迎來爆發式發展,中歐應開展政策溝通和務實合作,將該領域打造成雙方合作新的增長點。(作者是國際問題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