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挑戰下,歐洲環保路線之爭加劇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近年來,暴雨洪水、高溫熱浪、森林火災等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在歐洲多國頻發,凸顯了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緊迫性。然而,以推崇綠色理念出名的歐洲,其內部在環保政策方面的路線分歧卻不斷增大,法國近期因是否安裝空調而引發的“政治戰爭”就是這種趨勢的反映。究其原因,不過是歐盟很難在經濟放緩、競爭力下降、通脹高企等多重挑戰下,像以前一樣將綠色議程擺在優先位置。有歐洲政黨表示,該地區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政黨開始認識到,意識形態不能凌駕于“經濟存亡問題”之上。批評人士則反駁說,如果歐洲不能迅速過渡到清潔經濟,將危及該地區長期經濟發展,并使個人和政府承受氣候變化帶來的沖擊。
今年夏天,空調在法國引發“政治戰爭”
在剛剛過去的夏天,法國因為是否安裝空調爆發了一場“政治和文化戰爭”。據法國《回聲報》等媒體報道,在一輪輪熱浪中,學校停課、游泳池和博物館免費開放、企業調整工作時間……這些措施凸顯了一個問題:法國似乎空調安裝不足。“普通民眾正被迫在酷暑中煎熬,而精英階層早已享受涼爽。”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領導人勒龐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呼吁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安裝空調。然而,左翼人士卻極力反對,認為這會加劇“熱島效應”,擴大環境危機。西班牙《機密報》評價稱,勒龐把高溫包裝成了一場“精英派與窮苦民眾之間根深蒂固的矛盾”,而對普通民眾而言,最直接的危機與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機密報》認為,左翼如果想贏得選舉,就必須放松道德主義和監管,并保障民眾生活的舒適和富足。
“空調之爭”是法國社會各界環保路線分歧加劇的最新案例。此前,《杜普隆法案》就讓法國政界、農業組織、環保人士矛盾重重。“左右壁壘分明”——法國《歐洲時報》以此形容該國內部因為這一法案而形成的陣營對立。根據法新社等多家法媒的報道,2024年年初,法國爆發大規模農民示威活動,抗議歐盟的環保政策等影響糧食生產,嚴重損害他們的利益。這一年的11月,法國共和人黨籍參議員杜普隆提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上述法案,目標是解除對農業生產經營的限制并重新引入被禁用的新煙堿類殺蟲劑。
《杜普隆法案》得到了法國總統馬克龍所在的復興黨、一些左翼和極右翼政黨人士的支持,于今年7月初在議會一讀通過。然而,法國生態黨和極左翼政黨“不屈的法蘭西”等則強烈反對該法案,提交了近3500項該法案的修正案。
今年5月,在法國全國農業經營者工會聯合會等農業組織的號召下,大批農民將農用車輛開到法國國民議會大廈前,以表達對《杜普隆法案》的支持。兩個月后,一名23歲的女大學生在法國國民議會網站發起請愿,要求廢除上述法案。請愿書在很短時間內收集到超過210萬個簽名,這是法國歷史上簽名人數第二多的請愿書。根據法國的規定,當一份請愿書獲得來自至少30個省的50萬個簽名,就能被列入國民議會議程進行辯論。
不只是法國內部在環保問題出現紛爭。在歐盟層面,傳統上對綠色議程持反對態度的極右翼政黨力量不斷壯大,而此前力挺環保的中間派或中間偏右政黨,如今立場也不堅定。這使得歐盟不同派別政黨就環保問題展開的攻防更加激烈。
“今時不同往日。”據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近期報道,多年來,歐洲議會中的極右翼政黨長期處于弱勢地位,而現在包含法國國民聯盟、意大利聯盟黨等歐洲多國極右翼政黨的黨團“歐洲愛國者”,已經是歐洲議會第三大黨團,擁有85名議員。該黨團將反對歐洲綠色協議作為其政治綱領的中心。這一協議旨在使歐洲在203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減少55%,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歐洲愛國者”黨團的前身“身份與民主”黨團在最鼎盛時期也只有70多名歐洲議會議員,其他盟友議員更是寥寥無幾。相較之下,“歐洲愛國者”有可能與其他右翼以及中右翼政黨在環保政策上結盟,甚至組成議會多數。
“政治新聞網”今年1月關注了“歐洲愛國者”黨團主席巴爾代拉發給歐盟保守派政黨領導人的一封信。他將信寄給了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黨團和右翼的保守與改革黨團領導人,以及極右翼的“主權國家歐洲”黨團領導人。巴爾代拉在信中指出,是時候一起扼殺歐洲綠色協議了,如果4個右翼黨團聯合起來,它們將在歐洲議會中占據多數席位。
“我們絕對意識到左派和生態學家的‘負面和破壞性影響’,我們想要對抗這種影響。”據“政治新聞網”報道,巴爾代拉表示,該黨團堅決反對歐盟委員會最近提出的到2040年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量較1990年水平減少90%。歐洲人民黨黨團也強烈反對上述減排目標。該黨團還準備拒絕綠黨提出的一項動議,即加快歐洲議會就上述目標進行談判。與歐洲人民黨黨團不同,歐洲議會綠黨、社會黨、民主黨等中間黨派支持這個動議。
“意識形態不能凌駕于‘經濟存亡問題’之上”
《杜普隆法案》在法國引發的紛爭,也被一些人看作該國在環保政策上開倒車的最新案例。據《歐洲時報》《世界報》等法媒報道,今年5月,法國國民議會取消了在大城市設置車輛限行的“低排放區”制度。該制度是為了提升空氣質量并減少細顆粒物排放而設立的。法國政府還被指一直在縱容敵視環保部門的做法。去年11月,一些農民在法國食品、環境和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局外示威,要求關閉該機構,而這得到了農業部長熱納瓦的明確支持。對于歐盟委員會提出到2040年實現減排90%的目標,馬克龍公開呼吁對此進行“民主辯論”,并在必要時“爭取更多時間”。
“歐盟在環境政策上的倒退勢頭正在增強。”據英國《衛報》今年6月報道,自2023年底以來,歐盟政策制定者對歐洲綠色協議進行了幾次重大打擊。在新一屆歐盟委員會上臺后的頭6個月里,歐盟給了汽車制造商額外兩年時間來實現減排目標,并降低了對狼的保護級別。在英國,政府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阻力。德國Heise新聞網8月28日稱,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和供應商協會呼吁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緊急修改歐盟針對汽車行業的氣候政策。它們警告稱,2030年和2035年針對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設定的嚴格二氧化碳排放目標“在當今世界已不再可行”,在當前條件下逐步淘汰內燃機已不再現實。
在今年7月8日舉行的歐洲議會會議上,“歐洲愛國者”黨團贏得了任命負責2040年氣候目標報告員的權力。美國“政治新聞網”介紹說,該報告員的工作是起草歐盟在環保政策上的立場并在與歐盟各國政府的談判中捍衛這一立場。這也就是說,“歐洲愛國者”黨團將領導有關歐盟新氣候目標的談判。該黨團的盟友對這一消息歡呼雀躍,認為這是限制歐盟綠色行動前所未有的機會。
以重視環保出名的歐盟,為何近年來頻頻在環保政策上開倒車?有觀點認為,歐盟之前之所以推崇綠色議程,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希望能提高環保技術,從而提升經濟競爭力。然而,從經濟角度來看,人們的幻滅感現在已經開始顯現。“將雄心勃勃的氣候政策與競爭性產業相結合的承諾尚未兌現。”德國工業聯合會副主席勒施總結道。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李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綠色轉型經濟成本較高,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可以當作未來產業培育,帶動創新和發展。然而,當前歐洲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大,各國財政緊張,政府必須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緊迫的領域。如果因為推動綠色轉型導致生活成本上升,會進一步加大民眾不滿情緒。綠色轉型帶來的電價上升、嚴苛的環保規則等,也會對企業經營造成影響,引發產業界的不滿。此外,目前歐洲政壇整體上右翼較為強盛,特別是極右翼民粹力量上升,他們很多都不支持激進的環境能源政策,傾向于確保企業和民眾便利用能。同時,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危機迫使歐盟短期內優先保障能源安全。
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網站發表的文章稱,新一屆歐盟委員會更看重競爭力,而不是氣候政策。歐洲議會發布的最新“歐洲晴雨表”調查顯示,歐洲人的優先事項在2020年至2024年間發生了變化,他們現在最關心的是經濟安全和國際沖突,氣候問題降至第四位。考慮俄烏沖突和高通脹問題,這并不令人驚訝。
經濟問題是導致歐盟環保政策倒退的重要因素。據德國Heise新聞網等媒體報道,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和供應商協會在一封公開信中稱,歐盟戰略不應僅僅依賴理想主義,而必須認識到工業和地緣政治現實。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稱,歐洲越來越多的政黨認識到,意識形態不能凌駕于“經濟存亡問題”之上。德國選擇黨還援引該國《世界報》的數據稱,內燃機禁令將重創工業,德國一年失去了11.4萬個工業崗位,而汽車行業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失去了5萬個工作崗位。“是時候停止歐洲的去工業化了。”歐洲議會議員蒂姆格倫這樣說。巴爾代拉認為,歐洲綠色協議“將把歐洲鎖定為一個消費型經濟體,把我們推到世界的邊緣”。他批評說,歐盟左翼力量通過意識形態威脅到經濟增長。
綠色轉型,中歐有廣闊合作空間
據“德國之聲”報道,國際科研機構“世界天氣歸因聯盟”9月4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始于7月底的野火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別燒毀了38萬公頃和26萬公頃土地,加起來占歐洲被燒毀土地的2/3。今年歐洲被燒毀土地的面積比塞浦路斯島還大。到目前為止,歐盟今年的野火已經釋放了3800萬噸二氧化碳。
近年來,極端天氣造成的自然災害在歐洲不斷打破紀錄。“沒有哪個大陸變暖速度像歐洲這么快。”今年4月發布的《2024年歐洲氣候狀況報告》顯示,自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以來,歐洲平均氣溫已上升約2.4攝氏度。在全球范圍內,平均氣溫上升了約1.3攝氏度。去年9月,由“鮑里斯風暴”帶來的持續降雨導致中歐和東歐8個國家的城鎮發生大范圍洪水。這一年的10月至11月,西班牙瓦倫西亞地區發生嚴重洪災,造成超過220人死亡。據估計,2024年全年,歐洲各地因洪水和暴風雨而受災的人口達41.3萬,約335人死亡。與此同時,歐洲也在2024年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第二多的極端高溫天數。因為洪水、熱浪、風暴以及干旱,歐洲約7.5億人的生活正日益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歐洲環境署去年3月首次發布了對整個歐洲應對氣候變化的評估報告。報告顯示,作為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歐洲在氣候適應方面沒有做好應有的準備。
李超表示,歐盟在平衡環保、經濟與民生方面確實面臨不小的挑戰。歐盟應穩步推進綠色轉型,制定適應經濟增長狀況以及企業可承受的轉型目標。對受轉型影響較大的企業和民眾應給予必要補貼,兼顧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此外,歐盟應拓展國際綠色合作,協同推進轉型。在這方面中歐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中國在光伏、風電、電動車等方面可以說是歐盟不可或缺的伙伴。如果歐盟能放下成見,進一步優化和加強與中國的綠色合作,必將助力該地區更好推動綠色轉型,應對氣候變化。
【環球時報駐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昭東 岳雯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