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作為戰爭勝利的成果之一,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主義國際體系與秩序安排,至今仍是國際關系的基石與核心框架。回顧過去80年,這套國際體系盡管經歷過冷戰曲折,但總體上仍有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爆發,為戰后國際社會整體保持長期和平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戰后世界秩序的主干部分脫胎于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世界主義”藍圖。在設計聯合國基本框架時,作為安理會五常機制安排的前身,即由中、美、蘇、英四大國共同承擔責任的構想,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這種超越傳統強權政治窠臼,務實推進多邊合作的努力,奠定了戰后世界秩序的基礎。
遺憾的是,羅斯福的主張及其相關戰略遺產,并沒有在美國國內得到真正傳承與發展。美國很快重新回到強權政治的思路上,在很大程度上背棄了多邊主義,重新回到集團對峙和陣營對抗的老路上,并最終導致冷戰的爆發。頻繁出現的代理人戰爭,對聯合國憲章宗旨與原則的公然拒絕,以及對國際合作與發展議程的劫持和扭曲,成了冷戰時期的常見現象。這不僅違背戰后世界秩序設計的初衷,也給全球廣大國家和地區帶來長期動蕩。
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人類迎來了和平與發展的新希望。然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及少數西方國家并沒有抓住這一契機來推進真正的多邊合作,反而過度消費冷戰勝利的“紅利”,在全球推行單極霸權秩序。冷戰后的美國一度以“世界領導者”自居,打著“維護規則”旗號搞“偽多邊主義”,在實踐中通過“小圈子”架空聯合國。這實則是企圖以單邊主義取代多邊主義、以自定規則取代戰后國際秩序。
在安全領域,冷戰后的北約不但沒有隨華約的解散而瓦解,反而不斷東擴,將冷戰思維延伸至歐洲以外地區。美國借機在全球范圍構筑軍事同盟網絡,打著“民主”旗號干涉他國內政,削弱戰后秩序的合法性與公信力。最終導致全球安全治理赤字不斷擴大,相關國家的國防預算持續提升,實質性地陷入安全困境。在經濟領域,美國和西方一度主導了帶有新自由主義色彩的“超級全球化”浪潮,一味追求資本和市場的無障礙流動,卻忽視了全球南方國家利益和各國內部社會公平。隨著全球范圍內出現金融危機頻發、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世界各國對這種失衡的經濟全球化展開了反思,“逆全球化”的聲音開始出現。
事實證明,缺乏包容公平的全球化難以持久,由少數國家主導、片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國際秩序不僅不穩定,也無法讓大多數國家共享發展紅利。無論是俄烏沖突,還是加沙危機,都持續不斷地提醒我們,有必要汲取教訓經驗,摒棄冷戰思維和陣營對抗等過時理念,通過對話談判化解矛盾,實現共同安全。
在80年后的今天,各國必須堅定維護二戰勝利成果所奠定的國際體系和基本原則。首先,這意味著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聯合國體系是二戰勝利果實的集中體現,支撐著戰后國際公平正義的基本格局。它是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支柱,任何試圖架空聯合國權威、另起爐灶的圖謀都必須加以警惕和抵制。
其次,這意味著要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強調國際上的事情由各國商量著辦,而不是由某一個國家或少數國家說了算。各國無論大小強弱,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都有權參與共同規則的制定與完善。全世界珍愛和平的人民必須牢記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歷史,堅定捍衛二戰勝利成果,堅守真正的多邊主義,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最后,要堅決反對新冷戰和集團對抗的苗頭。當下,零和博弈沒有出路,搞軍事集團對抗只會危及全球安全。中方始終認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世界不能重拾霸權主義,不能被拖回叢林法則。同時,近年實踐證明,拼湊封閉排他的聯盟、鼓吹經濟脫鉤和科技封鎖,都是陳舊冷戰思維的翻版,不得人心,且注定無法取得成功。
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為人類邁向共同未來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其積極成果應當被加倍珍惜和維護。展望未來,國際社會必須以史為鑒,堅決反對回到勢力范圍劃分和冷戰對抗的老路,在真正的多邊主義旗幟下團結合作。唯有如此,才能讓《聯合國憲章》所期盼的“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的理想成為現實,讓人類共同的未來更加光明、安全與繁榮。(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