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推出“臺灣非歧視法案”的三重政治算計
近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全票通過了所謂“臺灣非歧視法案”,要求美國政府支持中國臺灣地區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此舉立即遭到中國外交部和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的嚴正譴責。這一法案不僅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更暴露了美國一些政客在臺灣問題上的險惡用心。
“臺灣非歧視法案”從提出到通過,自始至終都是一場違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政治鬧劇”。該法案要求美國政府支持中國臺灣地區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獲取參與經濟監督、技術援助及人員任職等資格。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聯合國專門機構,其成員資格具有嚴格的主權國家屬性——這是國際社會長期遵循的基本準則。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早已從政治、法律和程序上徹底解決了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地區根本沒有資格單獨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
諷刺的是,該法案在美國國會眾議院以“口頭無異議”方式悄悄通過,暴露出提案者自身也意識到這一法案缺乏正當性,不敢進行充分辯論和公開表決。這種偷偷摸摸的做法本身就是對所謂“民主程序”的莫大諷刺。美國國會選擇在此時推動“臺灣非歧視法案”絕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層次的戰略考量和政治算計。其背后隱藏著遏制中國、服務美國黨派政治和轉移國內矛盾三重目的。
首先,這一法案最直接的動機就是妄圖繼續“以臺制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提升,美國越來越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而臺灣問題則被美國視為遏制中國的重要抓手。通過支持臺灣地區參與國際組織,美國希望逐步提升臺灣地區的“國際能見度”,制造“一中一臺”的既成事實,最終達到分裂中國的目的。
服務美國國內政治需要是推動該法案的另一重要因素。2025年,美國已進入新一輪選舉周期,兩黨為爭奪政治主導權展開激烈競爭。借臺灣問題對華展現強硬立場已成為美國兩黨政治表演的必選“曲目”。共和黨籍議員金映玉與民主黨籍議員格林聯手提案的跨黨派表象,掩蓋不了其利用臺灣問題撈取政治資本的真實動機。這些議員關心的并非臺灣地區民眾的福祉,而是如何通過展現對華強硬姿態贏得選民支持、提升個人政治聲望。
借機轉移美國國內矛盾和焦點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當前美國社會面臨種族矛盾、社會分裂等多重挑戰,內部紛爭不斷。通過制造外部“敵人”轉移公眾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是美國政客的慣用手法。炒作臺灣問題、渲染所謂“中國威脅”正成為美國政客轉移國內視線的重要手段。5月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還通過所謂“臺灣保證實施法案”與“臺灣國際團結法案”兩項涉臺法案。這種密集推動涉臺法案的做法,明顯帶有轉移國內矛盾的意圖。更值得警惕的是,“臺灣國際團結法案”公然篡改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核心內容,這種對歷史事實的肆意歪曲,反映出美國一些政客為達到政治目的已不惜挑戰國際法理基礎。
美國試圖將中國臺灣“塞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實質是將國際組織“地緣政治化”,把本應用于促進全球經濟合作的多邊平臺變成政治對抗的角力場。尤其危險的是,這種做法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鼓勵其他地區的分離勢力效仿臺灣地區尋求“國際參與”,從而破壞全球范圍內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
中國終將統一、也必將統一的歷史大勢不可阻擋。任何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圖謀必將失敗。美國應當充分認識到臺灣問題的高度敏感性,切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慎重妥善處理臺灣問題。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合則兩利,斗則俱傷。美國應與中國相向而行,共同推動兩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這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作者系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湖北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助理熊興)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