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物制造新增長引擎
文 | 張林山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一重要戰略部署將生物制造提升至國家產業發展核心地位,賦予其驅動經濟轉型、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歷史使命。
生物制造是決勝未來的關鍵賽道,未來不能再滿足于個別產品的跟隨和模仿,而必須立足國情,發揮制度優勢和市場優勢,以全產業鏈的視角,在核心技術突破、產業生態培育、市場環境營造上持續發力,方能在這場波瀾壯闊的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將生物制造打造成為驅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重要引擎。
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體(如微生物、細胞、酶等)或其組成部分,通過工業化方式生產物質、提供服務的先進生產方式。它憑借顛覆性技術特性和綠色低碳屬性,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滲透到醫藥、化工、材料、能源、農業、環保等關鍵領域,是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的核心抓手,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以及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生物制造產業展現出融合創新、綠色可持續和賦能升級的顯著特征,通過打破傳統產業界限,實現生物技術與多領域深度交叉融合,以可再生生物質為原料在溫和反應條件下實現綠色生產,顯著提升傳統產業效率與附加值。這些特征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顯著催化效應,以醫藥領域為例,基因工程技術使重組人胰島素產量大幅提升。
從全球視野來看,發達國家早已將生物制造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美國憑借其在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等前沿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先優勢,培育了一批具有平臺型技術的創新企業。歐盟則更加側重生物制造的綠色和循環特性,將生物經濟作為“歐洲綠色協議”的核心支柱,大力支持基于非糧生物質的生物燃料和生物基產品研發。
相比之下,我國生物制造產業呈現出“國家戰略引領、大規模市場應用、全鏈條協同推進”的鮮明特色。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產業鏈,為生物制造技術的工程化放大和市場化應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與歐美聚焦前沿和高附加值細分領域不同,我國的發展路徑更注重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在大宗化學品綠色替代、糧食安全保障等領域展現出更強的系統性和規模效應。
也須清醒認識到,我國在底層核心技術、原創能力建設以及高附加值產品競爭力方面,仍與國際領先水平存在差距。特別是在高端工業酶制劑、核心生物設計軟件、關鍵裝備制造等領域還存在短板。推動生物制造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采取更加系統、更有力度的舉措。
強化頂層設計與戰略引導。應制定更加明晰的國家生物制造發展中長期規劃,明確優先發展的技術方向和重點產品目錄。統籌各類科技計劃資源,加強對合成生物學、酶工程、生物傳感等底層技術和共性平臺技術的長期穩定支持。建立適應生物制造產品特點的法規、標準和準入體系,縮短創新產品上市周期。
構建全鏈條協同創新生態。鼓勵形成“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支持龍頭企業牽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圍繞特定產業鏈條開展協同攻關,破解從實驗室“樣品”到產業化“產品”的驚險跨越。特別是要加強中試放大和臨床/應用驗證平臺建設,這是技術成熟的關鍵環節。
拓展多元化投入與市場拉動機制。在加大政府研發投入的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長期資本投入生物制造領域。探索設立國家生物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完善綠色采購政策,優先采購生物基、可降解等綠色產品。實施“碳足跡”核算和標簽制度,通過市場機制體現生物制造產品的綠色價值。
夯實人才與基礎設施根基。加強跨學科人才培養,鼓勵高校設立生物制造相關交叉學科。大力引進國際頂尖人才和團隊。布局建設一批國家生物制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庫和菌種庫等,為產業創新提供強大的公共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