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層次實踐中國養老“六維融合”
文 | 侯亞杰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在10月24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圍繞“十五五”時期衛生健康、人口發展等內容作了介紹,其中提到,推動老有所養,健全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的政策機制,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等。
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2%,養老服務剛性需求邁入規模化、高速增長階段。與此同時,中國養老產業正從單一服務供給向綜合生態構建轉型,通過“醫、養、康、文、旅、金”多維度深度融合,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養老服務體系。“六維融合”并非簡單疊加,而是以老有所養為核心,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生態,其實踐路徑可從五方面展開。
醫養結合:破解看病照護兩難。針對老年人“醫療—照護”雙重需求,醫養結合致力于提供連續性健康服務。一是推動醫療機構轉型,將部分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造為老年護理中心、安寧療護中心,實現“治療—康復—長期照護”無縫銜接;二是支持養老機構嵌入醫療資源,通過內設醫務室、建立醫院轉診機制,解決在院老人就醫難題;三是拓展居家醫療,依托家庭醫生團隊為高齡、失能老人提供上門診療與慢病管理。截至2024年,全國具備醫療衛生機構資質并進行養老機構備案的醫養結合機構有7800多家,床位總數達200萬張,大部分地區老年人群家庭醫生簽約率超80%,有效緩解了看病難與照護難的結構性矛盾。
康養融合:從“治已病”到“防未病”。康養融合“以健康為中心”替代“以疾病為中心”,突出主動健康管理。實踐中,部分地區集成轄區內多種健康服務組合,為社區老人定制個性化方案;另有社區設立康養驛站,配備智能監測設備,實時跟蹤血壓、血糖等指標,實現健康風險早預警、早干預。這種模式在降低老年人患病率、節約醫療資源上成效顯著,逐步形成“防—養—護”良性循環。
文養融合:滿足精神文化新需求。隨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老年人對社會參與、精神文化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日益凸顯。文養融合主要通過三類載體推進:一是擴大老年教育供給,截至2023年,全國已建成各級各類老年大學7.6萬所,開設書法、舞蹈、智能技術等課程,年服務老年人超2000萬人次;二是舉辦老年文化藝術節、文藝匯演等活動,增強老年人社會融入感與文化獲得感;三是搭建志愿服務體系,鼓勵低齡群體(包含健康活力老人)幫扶高齡、失能老人,實現老有所為與老有所養的有機結合。
旅養融合:激活養老服務新動能。旅養融合通過地域協同與資源整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高品質養老需求。比如,北方省份與海南、云南等地合作推出“冬南夏北”候鳥式養老線路;部分景區開發適老慢旅行、康養產品,并配套醫療與保險服務。同時,全國性旅居養老服務平臺陸續建成,整合多地機構資源,提供標準化一站式服務,既盤活區域資源,也提升了養老生活的體驗感與流動性。
金養融合:筑牢產業發展保障網。金融支持是養老服務體系可持續運轉的關鍵,核心是構建多元協同的資金供給機制。一是發展“惠民保”等普惠型健康保險,減輕老年人醫療自付壓力;二是創新養老金融產品,推出養老理財、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助力老年人實現資產長期穩健增值;三是探索“時間銀行”等互助模式,將志愿服務時長存儲并兌換為未來服務,建立社區內生型養老支持網絡。
中國養老產業的“六維融合”轉型,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實踐。當前的相關實踐雖然成效顯著,但仍面臨資源配置不均、專業人才短缺、標準體系不完善等挑戰,需從理論與政策層面雙向發力。
在理論層面,需要深化協同治理研究,明確政府、市場、社會、家庭權責邊界。政府定標準、兜底線,市場供多元服務,社會力量補短板,家庭擔基礎照料,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同時關注區域差異,針對城鄉、東西部不同情況設計差異化融合路徑。
在政策層面,重點推進三項工作:一是完善法律法規,明確養老服務準入標準、服務規范與監管機制,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加強人才培養,通過補貼、職稱評定等政策,吸引護理、康復專業人才投身養老領域;三是推動科技賦能,鼓勵研發適老化智能設備,建設全國統一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提升服務效率與精準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