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推動輕工業提質升級
文 | 祝洪章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輕工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聚焦“破解消費供給的結構性矛盾,增強供需適配性”,統籌把握傳統與新興、內需與外需、供給與需求、發展與轉型四對關系,清晰勾勒了我國輕工業未來兩年的發展目標和行動路線。
輕工業是國計民生重要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優勢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也是中國制造走向世界舞臺的金色名片。近年來,我國輕工業發展態勢良好,2024年,輕工企業數量達13.66萬家,較2020年增長25.7%;輕工重點產品零售額達7.93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6.2%,成為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力量。出口方面,2024年,輕工企業出口總額達9254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比重超25.9%,連續五年全國第一,為穩外貿、穩增長作出重要貢獻。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輕工業發展中仍面臨傳統產業供給過剩與新興領域供給不足并存、外需依賴與內需潛力釋放不足并存的挑戰。比如,2024年輕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的15.4%,其中新興產業占比仍偏低。對此,《方案》系統謀劃基本盤和新增長點協同發展,提出“存量優化”與“增量創新”結合,以推動供給結構與消費升級共振。此外,在促進貿易結構優化、發展外貿新模式、帶動品牌出海的同時,《方案》還重點加強穩企助企,推動產業合理布局,推動產業鏈協同,穩定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保持輕工業穩增長的長效市場動能。
如何讓供給端對需求端結構性升級更充分響應?《方案》堅持系統思維,兼顧供需兩側,以短期柔性生產響應、中期技術創新、長期質量品牌這套“組合拳”打開供給側新空間,通過供需平臺對接、開展“人工智能+消費”等舉措拓展潛在需求,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多方主體協同共治,避免了單純刺激需求的短期行為,也防止了脫離市場的無效供給。為更有力破解輕工業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方案》既立足當前落實“以舊換新”政策,促進消費需求持續釋放;同時著眼長遠實施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實現發展動能變革,增強韌勁。如此長短兼顧,避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如何推動輕工業提質升級、穩增長?《方案》中有四條主線貫穿始終,即創新驅動、標準引領、品牌賦能和數字化綠色化轉型,這也應該成為我們下一步發力的核心抓手。
創新驅動是激活輕工業新質生產力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創新驅動以技術創新為引擎,以產品創新為基礎,以業態模式創新為載體,以制度創新為保障,激活新質生產力,系統化解結構性矛盾。一段時間以來,智能家電、生物制造等新興產業加速成長,不少高技術產品獲得市場認可,正是創新驅動力的體現。
標準引領是強化市場信任和倒逼質量升級的關鍵。近年來,我國加快新型標準體系建設,推進國際標準互認,通過實施標準“領跑者”制度,倒逼質量提升。在規模化到敏捷化的生產模式重構過程中,許多企業已經走在了以標準引領升級的潮頭,比如有智能家電企業主導制定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國際標準,推動智能家電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模式在多個國家復制推廣。
品牌賦能是突破“內卷”競爭和低端鎖定困局的關鍵。變“價格競爭”為“價值競爭”,實現“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是企業的必然選擇。中國潮玩產業正是這一發展趨勢的鮮活例證。短短數年內,中國潮玩強勢崛起,原創文化IP輪番“出圈”,市場規模年均增速超過30%,現已跨入千億元級規模行列。市場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我國品牌授權商品零售額為1550.9億元,同比增長10.7%。
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是重構產業生態和培育可持續動能的關鍵。數字化可大大提升生產靈活性,真正意義上做到“需有所供、供適所需”,綠色化回應資源環境約束,是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數據顯示,輕工世界“燈塔工廠”達23家,工業互聯網平臺覆蓋率超60%,國家級綠色工廠達1321家,輕工業產業轉型取得明顯進展。
相信隨著《方案》相關部署及細則的落地,我國輕工業將釋放出更大的發展活力與潛力,在穩增長、促消費、惠民生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推動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經驗與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