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創業人才的需求變化和培養模式
文丨薛晶心 曾珍 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
人工智能作為催動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量,正深刻改變著全球產業格局與就業市場。人工智能加速產業的數智融合,對各行業的人員技能要求提出新的變化,低端高重復性工作正被人工智能技術逐步替代,對具備人工智能相關素養的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求則不斷增長。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把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列為國家重要戰略方向,并提出要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及團隊。人工智能背景下創業人才的需求特征將引領高等院校進一步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形態和新趨勢。
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及趨勢
技術突破帶動應用場景發展。依托技術創新,以大模型為代表的基礎技術持續更新升級,人工智能當前已進入多模態整合與通用化研究的深度發展時期,多模態交互(包含文字、圖形、音頻、影像的跨模態理解與創建)成為行業主流方向且部分先進模型處理復雜任務的水平已接近人類水準。人工智能研發迭代速度持續提高,利用增強學習、全球模型搭建等技術手段克服專用模型的應用壁壘,推動人工智能進入接近現實應用場景。
產業滲透促進產業鏈數智融合。人工智能正從單點賦能向全鏈條重構加速滲透,形成產業鏈核心層、賦能層與衍生層的分層演進格局。以科技企業為主導,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突破與模型研發,形成規?;l展模式??萍挤掌髽I在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能駕駛、金融科技等重點場景,助力傳統產業達成效率提升與模式創新。消費者需求催生出AI原生應用、智能硬件等新興業態,還能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邊界?,F階段人工智能的實際落地應用已從前期的驗證性測試過渡到規模化推廣,并且覆蓋范圍從數據密集型行業向更多行業延伸,部分場景由于定制成本偏高、技術適配水平不足,當下仍處于探索優化階段。
社會變革推進社會效率提升。人工智能正深度重塑著人與技術、社會主體間的互動關系,同時也帶來多領域的治理困境。人工智能依托強大的數據處理及自動化水平替代了大批重復性強、規則清晰的低技能工作,借助輔助決策、創意啟發等功能為創造性勞作提供助力,推動了就業市場的結構性優化。人工智能促進新型職業涌現,也促進傳統崗位的迭代升級。
人工智能背景下創業人才需求分析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創業人才市場需求正經歷著“破”與“立”的雙重變革,既面臨傳統職業結構沖擊下的能力升級壓力,也因新興產業的涌現產生新的能力缺口,整體呈現出“適應性”與“創造性”并重的特征。
職業需求推動創業素質的升級重構。人工智能依靠技術滲透重塑了創業者職業分工的底層邏輯,重復性較強、規則清晰的低技能創業工作崗位,逐步被智能算法與機器人所替代。人工智能利用深度學習算法,能完成更多程式化任務與經驗性工作,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方面的問題解決能力顯著提高,技能門檻較高的教育、醫療、金融等創業領域也受到嚴重沖擊。人工智能加速創業者對相關領域知識的學習,使技能邊界日漸模糊,傳統營銷從業者要學會運用用戶行為數據分析相關工具、制造業領域工作者得懂工業機器人的運行維護邏輯、法律領域從業者要了解 AI 生成內容的版權劃分規則。
新興產業崛起下創業能力的范式革新。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催生出大量新行業和新崗位,從技術研究開發到場景實際應用再到服務支持,個人必須擁有新的創業意識和核心技能。首先,創業者需要對AI技術的前沿動態保持敏感且深入把握市場需求,能夠將技術潛在價值與市場需求精準匹配并找到技術創新和商業落地的結合節點。其次,創業主體需要培育快速試錯、持續調整的堅韌素養,因為新興產業具有變化快速、風險偏高的特點,技術更新換代與市場驗證的周期往往較短,創業主體需適應這類不確定性并通過試點推進、收集反饋信息持續優化完善。最后,創業主體需具備跨領域協作的開放意識,打破專業領域隔閡并整合多維度資源推動創新過程。
創業人才培養路徑探討
構建全方位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全方位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關鍵在于突破傳統學科界限,把“人工智能+跨學科”作為突破方向,搭建層級清晰、深度整合的教育體系。一方面,要加強以人工智能為底層技術支撐的通識類與專業類課程集群建設,為學生培育數字時代所需的底層認知素養。同時,針對理工科、人文社科、藝術類等不同學科領域研發“人工智能+制造業”、“人工智能+社會治理領域”、“人工智能+數字文化創意”等跨學科模塊類課程。另一方面,課程體系要重視“理論-實踐-競賽”的閉環式設計,通過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案例、構建虛擬仿真實驗平臺、舉辦“互聯網 +”“挑戰杯”等高水平競賽活動,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接觸實際的創新創業項目并提升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達成課程與競賽融通、競賽與創業融合的效果。
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業教育生態。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聚焦于搭建“高校-企業-政府-用戶”協同發展的育人體系,促進教育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結合。首先,各級政府部門需承擔校企合作中的協調職責,并促進區域產業集群和高校創新資源的精準匹配。其次,高校和企業之間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構建產教結合的實訓創業平臺,打造一批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平臺,使學生在真實產業場景中接觸前沿技術并理解市場訴求。同時,高校需重視需求側反饋的融入,把真實場景中的痛點轉化為創新創業研究題目并促進成果從“實驗室”向“市場端” 快速轉化。
創新多元主體協同的評價機制。創業教育質量評價在一定方向上推動創業人才的培育。在人工智能和創新創業深度結合的教育環境中,評價體系需要體現學生的創新素養、實踐潛能。高校需搭建“過程化+綜合化+多主體參與”的評價機制,強化“創新思路、實踐素養與商業價值打造”的綜合評價效果。通過學習管理平臺等多元化形式衡量學生的綜合素養,重點評估學生的AI背景下創新思路、實踐素養與商業認知,依據學生提交的項目規劃書、原型展示或商業框架評估其把人工智能技術轉化為實際價值的能力。把學生參與人工智能創業項目的實際表現納入學分認定機制,乃至設置“創新創業專項獎學金”、“技術轉化獎勵資金”,通過正向激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創新潛力。
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創業人才培育帶來“破舊立新” 的時代機遇與挑戰。明確當下創業人才需同時擁有技術認知能力、跨領域整合能力、快速試錯調整能力及協作創新素養,且需依托“人工智能+跨學科”課程體系建設、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環境的打造以及多元評價機制改革。未來,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進步與應用的深化,創業人才的培育同樣需與時俱進,不斷優化調整,更有效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的需求。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互動導向模式的天津大學生創業者創業學習能力培育研究》(CIE21018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