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創新鏈產業鏈
文 | 高莉 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研究員、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教授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有助于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抓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須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創新鏈承載著基礎研究突破與核心技術攻關的使命。基礎研究不僅是高校科研機構的“責任田”,更是企業構筑核心競爭力的“護城河”。從實驗室成果到產業化落地,需跨越“科研—技術—市場”的“死亡之谷”。唯有讓創新鏈與產業鏈同頻共振,才能破解“重研發、輕轉化”的困境,將專利論文中的先進技術轉化為市場認可的競爭優勢。
產業鏈一頭連著企業創新主體,一頭連著市場需求脈搏。作為產業創新的微觀單元,企業需在上下游貫通中形成協同效應。與科技創新相比,產業創新更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供需動態平衡機制。若雙鏈對接不暢,將導致創新供給與市場需求脫節。
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關鍵在于把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加強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完善從創新鏈到產業鏈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全鏈條轉化機制,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尤其要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深入推進補鏈、強鏈、穩鏈,切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以江蘇實踐為例,重點聚焦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的產業體系,通過蘇州實驗室等科創平臺建設,試點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正逐步打通產學研融通的堵點。
先進制造業是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的策源地,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安全支柱。要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特別是在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方面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為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提供更多硬支撐。推動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綠色化發展,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盤。
同時,企業作為雙鏈對接的核心主體,既要發揮領軍企業整合創新資源的優勢,帶動產業鏈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也要鼓勵專精特新企業組建技術聯盟,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的生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