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禮為“橋”,涵養學子文化自信與時代擔當
【杏壇覃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猶如一座內蘊豐富的寶庫,而青年學子則是開啟這座寶庫的新生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禮”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文之以禮樂”是傳統道德教育的重點,包蘊著完滿人格的追尋、社會責任的履行及國家使命的擔當,對高校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持續追尋完滿人格是傳統禮儀的內在要求,為高校思政教育確立“人格完善”的實踐路徑提供了參考啟發。在傳統禮儀中,禮儀不僅是外在的行為規范與程式,更是引導人們進行自我修養、臻于至善的實踐體系。古人倡導“禮者,修身也”,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其中格物主張立足實踐,在具體的行為過程中注重“窮理”以增長見識;致知是在不斷實踐中去探明本心、求得真知;誠意即“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在明晰事物之理基礎上誠實意念,不欺本意;正心要求去除“未安”,保持心靈的寧靜。青年人需要不斷地進行禮儀實踐,在行為中培養禮儀習慣,培育出彬彬有禮的氣質,方能達到修身目的,不斷向完滿人格靠近。通過“克己復禮”,人們收斂浮華的欲望,培養莊重的儀態與謙和的性情,從而將外在規范內化為高尚品格。正是這種由外而內、持之以恒的踐行,使得對完滿人格的追尋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成為一種可見、可感、可循的生命歷程。因此,傳統禮儀構建了一條通往理想人格的實踐路徑,也為當下的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深刻啟示:一是可借鑒“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成德”的遞進邏輯,不停留在知識傳授,更注重引導學生將價值理念內化為真實信念,在無人監督時仍能堅守道德準則,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二是可構建循序漸進的修養體系,通過階梯式實踐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從具體行為中體驗、在真實情境中感悟,逐步構建穩固的價值認同。三是要注重人格教育的整體性,超越碎片化的知識灌輸,通過禮儀教育、行為養成與文化實踐,塑造表里如一、儀態與心靈同步成長的健全人格。
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是傳統禮儀的實踐要求,為高校強化責任擔當教育提供了實踐參照。“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傳統禮儀以“仁”為核心,在個人和家庭兩個層面共同推動責任意識的形成。在個人層面,強調“克己”,這既體現為克制欲望的意志努力,也展現為“慎獨”中的德性自覺。在家庭層面,倡導孝親、敬老、愛幼,根據不同成員形成了詳細的倫理規范,并由家庭層面輻射至社會。因而,個體的德性自覺和家庭的倫理規范不僅維系了傳統社會的穩定,更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個體的道德品格與社會責任感。以“仁”為核心,從個人和家庭層面推動責任意識形成的做法,其蘊含的精神內核與行為規范,應成為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寶貴思想資源。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要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個人需求與社會要求之間的關系,在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尊重他人權益,通過持續自省提升道德修養,筑牢價值觀基礎。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還可從家庭責任教育出發,延伸至對社會、國家的責任擔當教育,在具體實踐中不斷培育和提升學生責任意識,促使青年學子以更加自信的姿態挺膺擔當,真正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青年。
主動擔當國家使命是傳統禮儀的價值升華,為高校思政教育涵育學生家國情懷與時代使命感提供了深厚滋養。傳統禮儀以“天下大同”為最高理想,通過“以禮致和”構建了由內而外的和諧體系:從“與己和”的內心平和,到“與人和”的人際和睦,再到“與天地和”的生命和諧,最終實現個人修養與國家使命的有機統一,其中“和而不同”的智慧,更體現了在尊重差異性中尋求共生的辯證思維。傳統禮儀這一完整體系所蘊含的育人智慧,其核心的“三和”理念——與己和、與人和、與天地和,精準對應并深刻啟發了當代思政教育的三個關鍵維度。其一,就個人修養而言,“與己和”的修養智慧啟示高校思政教育應注重學生的內心建設,通過情緒管理、壓力疏導等教育實踐,幫助學生建立平和穩定的內心秩序,這是擔當國家使命的心理基礎。其二,就人際關系而言,“與人和”的相處之道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方法借鑒。高校可以通過創設團隊合作、志愿服務等實踐場景,讓學生在具體交往中體會“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相處智慧,培育推己及人的共同體意識。其三,就國家格局而言,“與天地和”的格局追求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宏闊視野。可通過國情教育、國際比較等途徑,將個人成長置于國家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坐標中,培養學生的全局觀念和使命擔當。當青年學子將“與己和”的修養、“與人和”的智慧升華為“天下大同”的使命,便能以更加從容自信的姿態,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發展的洪流之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書寫屬于自己的青春華章。
(作者:陸雯,系常州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