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領會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重要地位
【光明論壇】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準確研判發展方位是前置性要求。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這一歷史方位的研判,體現了對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充分自信,對以正確方略和良好狀態如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高度自覺。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發展方位不同,所能干和所要干的事情不同,干事情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擘畫了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到2035年,用3個五年規劃期,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然后,再用3個五年規劃期,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這一路線圖和時間表的上半場中,“十四五”時期是開局起步打基礎,“十六五”時期是沖刺收官完成目標,“十五五”時期正居其中,上承“十四五”,下啟“十六五”,既要進一步夯實“十四五”已經打下的良好基礎,站在“十四五”發展的臺階上接著走,又要為“十六五”沖刺達標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所以,“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承前”承接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即“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這新臺階是量的新增長,我國經濟總量實現了從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到140萬億元“四連跳”,穩居世界第二,貨物貿易規模、制造業總體規模、能源生產規模等方面持續保持世界第一。這新臺階更是質的新躍升,是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發展,以新質生產力為動力的發展。新臺階的形成,由新發展理念引領,靠新發展格局促進。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成為“十四五”發展的主旋律。2021年至2024年,國內大循環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內需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達86.8%,最終消費支出平均貢獻率為59.9%,釋放出超大規模市場的巨大發展紅利。
“啟后”開啟的是未來10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這一目標意義重大,也頗為不易。所以說,“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
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我們要夯實“十四五”時期的發展基礎,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擴大制度型開放、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的戰略部署上全面發力,確保“十五五”時期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助力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邁上一個新臺階。
只有緊緊圍繞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把“十五五”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戰略舉措規劃好實施好,才能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就一定能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不斷開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新局面。
(作者:辛鳴,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