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滿足民生需求中拓展發展空間
【學思踐悟】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將“堅持人民至上”作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提出“在滿足民生需求中拓展發展空間”,深刻揭示了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
一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取向。
《建議》進一步彰顯了人民至上這一價值導向,將“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納入“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全會部署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始終貫穿著“民生為大”的執政理念,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深刻體現了發展目的與發展手段的統一。一方面,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增進民生福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民生需求的持續升級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形成供給與需求的良性互動。把滿足民生需求與拓展發展空間結合起來,使二者成為深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點和著力點,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實在工作之中,“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事業才能更好地鏈接起來。
二
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始終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命題。回顧歷史,我們也曾經歷過民生需求與經濟發展不夠協調的發展階段。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投資導向型增長模式,在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積累了一系列結構性矛盾,例如,在區域發展上,不平衡現象突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緩慢;在收入分配上,居民收入增長滯后于經濟增長速度,制約了消費能力提升。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民生福祉,也制約了內需潛力的釋放和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成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問題更加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對民生與發展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創新和實踐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抓民生也是抓發展”等重要論述,科學指明了民生工作的定位,深刻闡明了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的互促關系:民生建設不是經濟發展的成本負擔,而是重要的增長源泉和發展動力,二者構成相互促進、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以此為指引,民生政策從被動應對社會問題的“補償型”模式,向主動培育發展動能的“賦能型”模式躍升。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投資于人”的創新理念,再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在滿足民生需求中拓展發展空間”,我們黨推動民生與發展有機銜接,將人的發展置于經濟增長的核心位置。
三
“在滿足民生需求中拓展發展空間”不僅是理論命題,更是實踐要求,需要以更精準的政策工具、更系統的制度設計,將民生“痛點”轉化為發展“支點”,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相互促進。圍繞這一核心命題,可以從供需協同、科技賦能、開放合作等維度采取一系列舉措。
以民生需求升級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隨著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與消費理念深刻變革,我國消費市場正呈現出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從“標準化”向“個性化”、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的深刻轉變。這一轉變不僅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多樣化、個性化的追求,也對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率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民生領域的消費升級,正是破解供需結構性錯位、釋放內需潛能的關鍵突破口。《建議》深刻把握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辯證關系,將“惠民生”與“促消費”深度融合,通過“投資于人”與“投資于物”的協同發力,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要深刻把握“在滿足民生需求中拓展發展空間”的核心邏輯:一方面,加大直達消費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資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夯實需求升級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擴大優質消費品供給、創新服務消費場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與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與多樣化發展,以供給創新激發潛在需求。
以科技創新賦能民生改善與產業升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民生領域的嵌入,是實現發展空間拓展的關鍵杠桿。《建議》將“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戰略支點,通過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打通從實驗室創新到民生應用的轉化路徑。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正重構民生服務范式,智慧農業技術保障了糧食安全,城市大腦提升公共治理效能,智慧教育推動優質資源普惠共享,遠程醫療破解基層診療資源瓶頸,自主可控的能源系統支撐了綠色轉型。這種科技與民生的共生關系,印證了“惠民生”與“促增長”的辯證統一。民生需求為科技創新提供場景牽引,科技進步又為民生改善開辟新路徑,推動形成民生改善與產業升級、科技進步的多贏格局。要加強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卡脖子”領域的攻關,推動數字技術在民生領域的廣泛應用,使科技創新更直接惠及民生改善和產業升級。
以高水平開放拓展民生發展新空間。在單邊主義抬頭的全球變局下,《建議》專節部署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出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以服務業為重點擴大市場準入和開放領域,擴大單邊開放領域和區域;塑造吸引外資新優勢,落實好“準入又準營”,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促進外資境內再投資;引導產業鏈供應鏈合理有序跨境布局;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等。其深層邏輯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通過制度型開放對接國際高標準規則,以外部優質要素激活國內民生領域供給升級。服務業開放成為關鍵突破口。應實施“兼顧中國之需與世界之盼”的開放策略,放寬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市場準入,引入國際先進機構和管理模式,在醫療健康、文化娛樂、數字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推動民生相關產業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倒逼國內服務標準提升,將開放成果切實轉化為民生領域的優質供給。
(作者:楊未,系貴州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