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高校思政課的“協同者”
【光明時評】
當前,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有利于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以人工智能引領科研范式變革,加強人工智能同產業發展、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相結合”“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讓高校思政課“更聰明”“更智能”,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持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內容、載體和方法創新,以科技賦能實現工作質量水平的提升。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有效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對海量信息進行篩選、提取、加工,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備課效率和授課質量。智能化思政課教學平臺可實現廣泛匯集教學資源、分類梳理學生問題等功能,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在創新教學方式上,人工智能技術能助力實現知識的可視化與故事化呈現,擺脫“講義+黑板+PPT”的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數據采集、智能處理、多維評價功能,還能有效跟蹤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幫助教師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實施個性化教學,將“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推動思政課從“經驗指引”向“數據驅動”轉變。
人工智能技術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可以突破物理空間與虛擬世界的邊界,重塑思政教育空間,拓寬思政教育場域。比如,有的高校運用人工智能傳承校史、弘揚校風,利用沉浸式技術改造校史展覽,通過智能感知設備讓學生“穿越”至歷史場景,身臨其境感受校園變遷;有的通過虛擬數字技術,構建校史名人“數字人”與學生互動交流,使思政教育更具代入感。在社會實踐層面,人工智能豐富了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打開方式”,為其參加志愿服務、基層調研等活動創造良好條件,更好發揮出“大思政課”的育人價值。
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我們既要加強政治引領,也要做好服務管理,把立德樹人要求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人工智能在數據動態監測、匯總分析、個性化方案定制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可以對學生知識結構等進行精準識別和深度分析,建立動態數字檔案,為構建個性化、精準化的培養模式提供支持。在心理健康層面,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心理健康的堅實基石,思政課教學能夠幫助孩子們堅定理想信念,在面對困難時更具韌性,以樂觀豁達的心態化解壓力。高校可探索嘗試建設更加智能的心理健康實驗室、心理問診系統等,強化學生心理危機識別預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調控情緒、應對挫折,從而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質與堅定的理想信念。
未來,應妥善把握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方向和尺度。一方面,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基礎上,不斷完善人工智能在思政課教育應用層面的相關規定,制定嚴格的數據監管與信息保護機制,防止技術濫用、隱私泄露現象的發生,確保師生個人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保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針對人工智能生成的教育內容,制定嚴格的內容審核標準,建立動態內容監測機制,實時監測教育內容的合規性,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有害信息。同時,不斷提升教師和學生的數字素養,培養學生對人工智能的正確認知和合理使用能力,增強對虛假信息和不良思想的甄別能力,確保技術的有效應用。
此外,我們也要逐漸形成并適應“人機共育”的教學新模式。堅持發展與安全并重、創新與治理相結合,既要以積極態度和責任擔當主動擁抱,又要做好潛在風險研判和防范,讓人工智能成為高校思政課的“協同者”而非“替代者”,持續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以更加智能的思政教育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盧嵐、閻向陽,分別系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副教授)








